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以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顺利的走下去。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把握脉搏,掌握动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准切入点。
关键词: 职教论文发表,大学生,思想特点,影响因素,建议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大学生总的思想状况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支持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政策;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在钓鱼岛问题上,大部分大学生会从网上搜集最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大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道德观上是积极健康的,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竞争意识增强,能力突出“80后”、“90后”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当代大学生勇于承担,比如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学生积极的去献血捐款捐物,在2008年奥运会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精神给社会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支持党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但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又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功利化趋势,比如入党动机不纯,参加各种活动的目的很明确,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想想自己能得到什么;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与选择上出现矛盾,出现重经济请政治、重物质清精神的倾向;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大部分缺乏吃苦的体验,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二) 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状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简单的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我们生长的初始环境,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一份调查中显示,父母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
第二,校园环境的影响。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活动最重要的场所,课堂和校园文化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老师在课堂上的观点,老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都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因素。
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料,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资源库,同时,网络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神甚至是反动的东西。无论是健康或是不健康的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鉴于以上原因应该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大学生的思维特征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一,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经常和老师取得联系,可以通过飞信,QQ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对他们的思想、心理、人际交往等作出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大学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广播站、橱窗、宣传栏来宣传学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用他们的事例来激励大学生。同时学校的教育者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爱与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提升大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四,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网络的发展给高校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我们的教育者要借助网络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引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的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这句话依然能说明大学生的重要性,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
[2] 张黎萍.帮助学生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青海师专学报.1998.3.
[3] 张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J].科技导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