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学习导刊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网络成瘾现象

发布时间:2014-08-01 16:42:30更新时间:2014-08-01 16:43:30 1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六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青少年的健康,就是保护未来的希望。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就必须关心他们的健康。当代青少年,最大的健康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品质和心理需求,是他们容易深陷网络的主要原因,有效应用和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在青少年中的大面积扩散,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爱心、责任和义务的课题,也是一个不容小看和忽视的问题。

  关键字:学习导刊官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瘾,对策

  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把握学生心理,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能尽快走出自己的误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成长道路指引方向,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尽的责任。

  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基本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 网络成瘾的概念及症状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和描述。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对互联网络 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1994年美国心理学者Goldberg借用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2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课业、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1997年Goldberg建议将“网络成瘾”一词改为“病理性计算机使用”,并将其定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对网络成瘾的描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

  一是网络成瘾者有什么样的行为,如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

  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二是这种行为对成瘾者精神状态的影响,在认知上,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越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越来越差,记忆力越来越差,注意力也越来越差,整个视野越来越窄,整个认知系统就陷入到网络里面去了。

  (二)网瘾的症状。

  网瘾的表现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网瘾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症状,当网瘾发生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上网后,因“瘾”在其中作怪,就迫使上网者不断延长上网时间,而上网时间过长,出现手腕关节不适、腰酸背痛、活动不灵、肌腱炎、腱鞘炎、视力下降等症状;网瘾还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身障碍,如躁郁症、强迫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等。

  三、 网瘾的危害。

  (一) 网瘾对学习成绩的危害

  上网成瘾,无心学习。每天放学第一件事不是复习当天学习的功课,而是去网吧或在家上网,久而久之,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虽然互联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自控能力的青少年长时间的上网,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受得影响。

  (二)网瘾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网瘾虽然不象真正的毒品好样会危及青少年的生命,但对心理危害很大,尤其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委大,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很大。在上网时,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时而失望,造成青少年情绪不稳定;长时间紧盯显示屏,使视力下降;长时间久坐,使肩肌内劳损;长时间受电脑辐射,会使免疫功能变弱;网上一些内容低级庸俗,心灵会受到污染;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对身心的影响,便接踵而至。

  (三)网瘾对人格和道德的危害

  网瘾对青少年人格的成长和道德在发展有很深的危害。许多青少年因为无钱上网而去偷钱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弄钱,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网上,只要输入相应的关键词,便可显示出许多与关键词相对应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有一些是垃圾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暴力有关,网络不但成为色情、暴力媒介,提供色情、暴力信息,引发犯罪;青少年还能通过上网聊几次天就见面,进而恋爱,然后再进入新的网恋,在许多青少年的上网一族中,他们并没有对爱情负责的态度,其道德感、责任感淡化。

  (四)网瘾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危害

  网瘾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会产生消极影响。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这种集文字、声音、图象与一体的立体化的传播形式,大大限制了青少年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网络也使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变“懒”,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而是“网上一搜,一切皆有”;还有,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特别熟练,却写不出一手漂亮的字,一篇流畅的文,并且即便是写了,但文章中也是错字、病句百出。

  (五)网瘾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危害

  “数码个人”、“虚拟自我”词汇的出现,充分说明了网瘾使人际关系得到了疏远。在网络这个虚拟中世界中,青少年凭代电脑来沟通交流,虽然他们可能素昧平生,但会彼此建立关系。麦克鲁汉曾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意指传播科技的进步可以缔造天涯叵比邻的境地,但由于茧居族的出现,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而使“比邻”若“天涯”

  四、 网瘾形成的原因。

  (一)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迅速发展的网络和应运而生的网吧,给青少年上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网吧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致使某些网吧经营者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对青少年的影响,而青少年好奇心重,越是禁止的,他们越想尝试。

  (二) 缺少正确的引导

  学校对于青少年课余生活的合理安排缺少正确的引导,缺少对青少年进行关于上网的教育;家长们没有真正了解网络,不能清楚权衡其利弊,所以没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认识网络,更有一些家长认为网络是新“玩意”,听之任之,不加管制;以上两种情况,致使青少年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终日沉迷网络。

  (三) 青少年自身原因造成

  青少年自身存在对新事物敏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网络正好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他们能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网络很容易使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五、 网瘾的对策和预防。

  (一) 学校和家长都应当理智面对

  学校加强对学生控制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意识地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

  能力,教育他们认清网络世界存在的危险利害关系,提醒他们上网要有节制。家长勇于接受网络的挑战,走在孩子的前面或和孩子学在一起。

  (二) 给青少年一个优良的上网环境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使他们精通上网技术和获取信息、使用网络的能力;通过过滤软件,是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监力度,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审视力,抵制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努力把互联网营造成为一个优良的传播文明先进文化的阵地。

  (三) 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青少年网瘾问题,必须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手段,首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尽快对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制订出一套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有可适用性的方案。其次,为青少年建立心理档案,并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再次,就是应该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心理辅导教师具备解决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从精神上,也从心理上关心中小学生的成长,加强心灵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让我们受伤的心灵在阳光下痊愈。

  心态决定健康,情绪左右人生。保持愉悦的心态,自觉排除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能够在艰难的攀登中不忘欣赏周围的风景。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一定能够在阳光下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百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普及出版社

  2、王极盛 驱散心理迷雾 北京出版社

  3、马玉荣 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讲堂 石油出版社

  4、丁夫 每天学点心理学 新世界出版社

  5、高永金 心灵之友 科学出版社

  6、闻君 金波 心理医生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7、李争平 王爱莲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治疗与调适 京华出版社

  8、马庆国 戴懿 王小毅 网瘾概念的定义研究 管理工程学报

  9、祁建梅 苟增强 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文教资料

  10、孟晓 网络成瘾的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11、王蔚 互联网聊天成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

  12、彭冉龄 普通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刘丽平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 电化教育研究

  14、崔丽娟 赵鑫 吴明证 徐爱红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 心理科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4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