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有效改善民生方面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可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当前我国民生改善的问题,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降低社会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尝试提出几点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粗浅建议。
摘要:改善民生就是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我党强调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民生,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范围,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改善民生化解社会风险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对有效地降低社会风险有所裨益。
关键词:政工师发表论文,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社会风险
一、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基本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有些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趋势,社会风险不断加剧,出现了买房贵、上学难以及看病贵的三大民生问题。我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核心来源就是社会制度层面。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利益分配不均匀,各行业、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具体表现在贫困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中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加剧了贫困现象的产生,不断拉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东西部差距较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增加了社会存在的风险。
(二)社会保障风险。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障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责任风险、经济风险和整治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严重损害性等特点。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推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风险,如工伤风险、医疗事故风险以及失业风险等,这是公民最基本的风险保障,对于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出现社会保障风险就会波及到大多数的参保人员,给其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造成大范围内人员的失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就业失业问题。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就我国当前就业形势而言,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出来,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和需求之间失衡,供给大大超出了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力过剩,成为我国面临最为紧迫和严重的问题,因而引发出各种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风险。
二、如何从改善民生化解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意味着社会危机的爆发,这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在通常情况下,民生改善与社会风险息息相关,只有有效改善民生问题,才能防范社会中潜在的风险。民生,简单的说,就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其中教育就学是民生之基,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根,收进分配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很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险。因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民生,平息民怨,合理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不断发展和改善民生,是降低社会风险、解决社会矛盾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从教育方面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制定长远计划,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使贫富差距不在代际之间转移。不断完善国家各种助学制度,针对落后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距;要统筹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适当减轻学生负担;还要创新高效人才的培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一些教育方式、内容,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有创新和创造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从就业方面来讲,要不断扩大就业领域,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要建立统一和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促进有效就业创造出平等的机会,不断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突出分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比例,重点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提升扶贫和最低收入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从社会保障方面来说,要建立覆盖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要不断完善基本的养老保险、基本的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完善社会保险、救助以及福利等制度;此外,还要不断建设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满足社会发展的最低需求。
从医疗卫生方面讲,要全面促进医疗保障和服务、公共卫生以及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保障和服务的基本制度;要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医疗资源;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和整合,确定合理的药品价格,完善医药的补偿制度,建立重大疾病治疗救助制度,全面完善医保体系,保证公民病有所医。
从收入分配方面讲,要全面深化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坚持“提低、扩中、控高”基本思路,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有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要适当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居民的合法收入,有效调节少数人的过高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规范隐性收入,不断努力缩小城乡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要采取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建立和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体系。
从社会管理方面讲,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水平,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不断创新化解社会风险和矛盾的机制,完善社会公共安全制度;要不断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中所反映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矛盾调解和处理的机制,不断促进社会稳定预警建设,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要不断完善各项治安管理的措施,防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对化解和防范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社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风险以及就业失业问题,因此,要从教育、就业、医疗、收入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不断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婷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 单孝虹.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3] 武智.党的十八大报告蕴含的民生思想溯源与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4] 刘俊祥.加强社会管理基础性制度建设——基于民生政治的视角[J].学术界. 2013(01)
[5] 蔡冬冬,闫铮.有中国特色的民生财政: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