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高教探索》[1](双月刊)是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综合性期刊,它热诚为广大读者提供广东及全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
摘 要: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体裁。从课程导入、讲授过程、总结概括、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对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联学习,方法
对联,俗称“对子”,是在律诗和骈体文影响下衍生出来的文学体裁,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韵律美和对称美,被誉为“诗中之诗”。《辞源》主编之一的刘叶秋先生说:“作好对联不只是研究平仄、推敲对仗的问题,而要有全面的文史修养和高见卓识。”课堂是学习对联的主阵地,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对联艺术,以培养学生鉴赏对联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课堂导入,妙趣横生
以短小精当的对联导入课文,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无韵之离骚》一课,可以引用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借此提问对联中的主人翁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这样评价?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自然而又巧妙,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为分析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呐喊〉自序》一文,板书对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围绕此联,展开教学。联中“先生”指的是谁?“陨星”是什么意思?“呐喊”“彷徨”又是什么?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文化常识不难得出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主将,是以笔为武器、唤醒民族觉醒的爱国知识分子。不过这位文学巨匠已经陨落。《呐喊》《彷徨》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言简意丰的对联既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品读了对联。
二、分析讲授,精简明了
对联将叙事绘景和说理抒情浓缩于着墨不多的只言片语中。在语文课的讲授过程中,适当运用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引用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采用对比手法,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进行鲜明刻画,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语言虽少,却言简意赅,极具讽刺意味。
又如《石壕吏》一文,可以引用杜甫草堂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寥寥数语,将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杜甫的诗作风格、杜甫的忧民情怀勾勒得淋漓尽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深度。
三、总结概括,画龙点睛
在总结概括课文时,引入对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可根据其写景抒情的特点,拟成对联:“月色荷塘,荷塘月色,此夜朦胧素淡;思乡怀古,怀古思乡,经年苦闷哀愁。”课文已结束,但经对联的渲染,荷塘月色那种朦胧意境将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成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学生既学会了概括课文的主旨,学习了名人的气度和气节,又加深了学生对上下对偶、联内对偶等语言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四、作业布置,融汇升华
写作对联,是对语文知识的整合运用,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乐感和鉴赏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对文字的驾驭和感知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课文为素材撰写对联。例如《秋水》一文,某教师给出上联评价孔子“东鲁春风吾与点”。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献丑”。其中有一下联对仗工整,又点出庄子崇尚逍遥的特色:“南华秋水我知鱼”,让众人啧啧称奇,惊叹不已。又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犹登山探洞尽志无悔”;《劝学》中的“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琵琶行》中的“叙我生声声穿心,诉君苦语语惊魂”等都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
此外,还可以在诗歌教学**绍集句对联。例如:“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寒泉”(《临安春雨初霁》《闻虏乱代华山隐者作》)。又如“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沁园春・雪》《清平乐・会昌》)等。这样学生既能巩固已有的语文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对联的对仗和平仄等特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教学中渗透对联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审美的情趣,享受创作的愉悦,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内在动力,又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联强调平仄有致,音调和谐,学生入门易、学懂难。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以激励、唤醒、鼓舞为主。怎样在语文课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和学习对联这一门艺术,还有待广大师生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欧明仁.谈对联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03-01.
[2]吴波.如何发挥对联教学的魅力[J].才智,2011(27).
[3]尹继兰.对联与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
下一篇:常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