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本策略,实施科学正确的教育,就可以充分发挥男女生心理的各自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特别应提倡因性施教,因为中职培养的都是即用型人才,要求既要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所以因性别施教,对女学生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心理潜力,培养良好的智能和品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摘要:男女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本策略,实施科学正确的教育,就可以充分发挥男女生心理的各自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女性教育应该渗透到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和生活。
关键词:核心周刊的论文格式,女性教育,自我意识,中职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孩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机,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中的最大难关”,女性受教育的水平、发展水平,从来都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为女性的多元化角色,决定了她既是跟男性并肩作战的职业女性,又是妻子、母亲。对女学生的教育不仅使女孩子受益终身,而且对社会发展、培养后代乃至民族素质的提高均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男女生源比例基本平衡,本人以前带过班,对女生心理及现状有一定了解,我认为中职学校女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爱慕虚荣,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
中职学校学生分布广,就我校而言,女生多来自乡村,也有来自城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不相同,家长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往往被城市风貌及学校专业特点所吸引,女性天生的潜质也常常在模仿外貌妆扮及讲究穿戴上,有些学生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美,不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青春靓丽,天真活泼,是不需要用过多外在修饰的,作为学生,衣着装束要符合学生身份;在消费观念上,更有些学生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只为追求所谓的时尚。
2、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社会犹如一个大染缸,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校园也并非一方净土,少数学生过早发展所谓个人情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现在大量的书刊杂志影视作品过多地渲染了男女私情,这对正在成长中尚缺乏一定鉴别力的女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产生了一些误导,15至18岁的女孩子天真率直,爱幻想,好新奇,喜欢刺激,甚至会将游戏当现实。她们在恋爱期间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之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恐有过激行为发生,这是我们学生管理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3、学习动机低
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而有50%的学生被动选择职业学校,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业学校读书,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他们在缺乏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与清晰目标。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女学生普遍感到对前途一片茫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部分女生受这种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多放在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渴望不劳而获。
4、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中职学生入校前在初中的学习生活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职业学校后,要过集体生活,该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如何做起,因此在很多时候表现得自卑、敏感或者偏激,在遇到冲突时,他们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现代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充分觉醒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迷茫和困惑,这些来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常常需要正确地指引,才能帮助她们朔造健全人格。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加强思想品德、行为及美育的教育
女性教育是一个全面、细致的过程,在教育与管理中,我们应牢牢掌握的原则是让学生们做幸福的家庭人,通过家庭教育使学生具备家庭美德,掌握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能力,其次做成功的职业人,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最后要求学生做合格的社会人,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意识,形成公民意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我认为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1)、建议增开女性形体课,礼仪课、鉴赏课作为校本课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专业为单位在女生中开设美育课程。
(2)、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女生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由教师和学生兼职构成。女学生心理或生理出现了困惑,她们往往更愿意与同性朋友倾诉,特别是对早恋问题,来自她们中间的具有影响力的女学生干部常常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沟通能力。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女性教育应该渗透到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生活等,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往往会加深对“教学相长”的不断理解,也会出现许多崭新的、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创造,从而推动女性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萍萍.日本女性教育家与女子学校(1868-194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10
2.张天庭.论女生教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
3.特蕾莎·陈.女生的世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
上一篇:中国职业教育杂志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