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范文老化刻板印象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3-11-30 16:24:15更新时间:2013-11-30 16:25:01 1

  摘要: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变量方面。研究发现,老化刻板印象是通过内化形成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自我刻板化是解释老化刻板印象的两种作用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情境和文化差异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主要因素,而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则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效果变量的**因素。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以外,还应关注**和干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跨丈化研究。

  关键词:老化刻板印象,内化,刻板印象威胁,自我刻板化

  1引言

  老化刻板印象(Aging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老年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Levy,Ashman,&Dror,1999-2000)。目前,在老化刻板印象的研究中,老化刻板印象既包括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包括老年人对其他老年人和对自己的刻板印象(Hess,Hinson,&Statham,2004;Levy,2003;Remedios,Chasteen,&Packer,2010)。老化刻板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化刻板印象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老化刻板印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结构上,并得到4个基本结论:(1)老化刻板印象包含了多种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2)老化刻板印象反映了人们对老年人的消极信念和积极信念,且人们持有的消极刻板印象多于积极刻板印象;(3)老化刻板印象的内容包括身体特征、人格特质、社会地位和行为倾向;(4)老化刻板印象的结构和内容贯穿个体的终身发展(Hummert,2011)。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老化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个体的血压和冠心病等生理功能(Levy,Hausdorff,Hencke,&Wei,2000;Levy,Zonderman,Slade,&Ferrucci,2009)、记忆成绩和判断力等认知功能(O’Brien&Hummert,2006;Radvansky,Copeland,&yonHippel,2010;Wheeler&Petty,2001)、步行速度和书写笔迹好坏等行为结果(Bargh,Chen,&Burrows,1996;Levy,2000),还会影响到个体接受医疗治疗和生存意志等方面(Levyeta1.,1999.2000)。与此同时,对其研究方法、产生机制、**变量及影响因素的探究也逐渐深入。目前国内对老化刻板印象还鲜有研究,仅涉及与老化刻板印象相关的老化态度。本文从老化刻板印象的类别和影响、形成与作用机制、**变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以期为今后研究老化刻板印象提供参考与借鉴。

  2老化刻板印象的种类

  根据老化刻板印象的效价,可将其分为积极老化刻板印象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根据老化刻板印象被激活时是否被个体意识到,可将其分为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和外显老化刻板印象(Horton,Baker,Pearce,&Deakin,2008;Meisner,2012)。

  2.1积极老化刻板印象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

  根据人们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的效价是正性的或负性的,可将其分为积极老化刻板印象和消极老化板印象。研究发现。积极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能显著影响人们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而且两种老化刻板印象对人们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大小也存在差异。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积极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会影响生理功能。Levy等人(2000)发现,在消极老化刻板印象条件下,老年人的血压更高,对压力有更多的自动化反应;而积极老化刻板印象能降低老年人的血压。其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听力、年龄和其他相关变量之后,持更多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听力更差;而持更多积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在患急性心肌梗塞后,身体的复原情况更好(Levy,Slade,&Gill,2006)。Levy及其同事最近的研究显示,个体在年轻时持有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越多,其在老年时的健康越差;在年轻时持更多消极刻板印象的个体,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持更多积极刻板印象个体的两倍(Levy,Zonderman,Slade,&Ferrucci,2009)。

  积极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记忆方面。Horton等通过元分析发现,老化刻板印象对记忆成绩影响的效应量为0.38(Horton,Baker,Pearee,eta1.,2008)。Hess,Auman,Colcombe和Rahhal(2003)首先用故事激活被试的老化刻板印象,然后对30个单词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消极组老年被试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积极组和控制组的老年被试。在他们随后的研究中,用句子重组任务和阈下呈现单词来激活被试的老化刻板印象,然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同样表明,消极启动条件下老年被试的记忆成绩更差(Hesseta1.,2004)。此外,在Levy,Zonderman,Slade和Ferrucci(2011)的纵向研究中,她们使用个体成长模型分析了老化刻板印象对记忆的影响。采用非结构协方差矩阵控制了年龄、抑郁、教育水平、婚姻状态、医院记录的慢性病数量、种族、健康自我评价、性别等协变量之后,发现那些持有更多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被试,在38年的追踪测试中,其记忆成绩显著更差。其他研究也表明,激活被试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导致其记忆成绩更差(chasteen,Bhattacharyya,Horhota,Tam,&Hasher,2005;Desrichard&Kopetz,2005)。研究表明,积极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Bargh等人(1996)用句子重组任务启动被试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与用年轻人刻板印象单词启动的被试相比,用老年人刻板印象单词启动的被试,其走路速度显著更慢。Levy(2000)的研究显示,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启动下的老年被试,启动后的书写笔迹比启动前的书写笔迹更差。Horton。Baker,Cote和Deakin(2008)的研究发现,与持有积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相比,持有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更少进行身体锻炼,更不注意控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Levy等人(1999-2000)的研究中,在激活老年人的积极或消极的老化刻板印象之后,让其进入一个假设的可以夺去生命的医疗情境,如果进行治疗可延长他们的生命。治疗的前提是他们的家庭要花费大量的钱,或者家庭成员要花大量时间来管理和监控治疗过程。结果表明,不管家庭的经济或时间花费如何,积极老化刻板印象启动下的老年人倾向于接受治疗,而消极刻板印象启动下的老年人倾向于拒绝治疗。

  为了更直接地比较积极和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对生理、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效果。Meisner(2012)用元分析考察了两种效价影响效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启动效价的主效应显著,消极启动条件下刻板印象的影响效应更大,是积极启动条件下影响效应的2.6倍。这与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是一致的。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老化过程中,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和积极老化刻板印象扮演了重要角色。总之,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力更大,且损害老年人的健康,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是有害的;而积极老化刻板印象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阻止任务成绩的下降。

  1.2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和外显老化刻板印象

  研究老化刻板印象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影响被试的老化信念,从而间接影响被试的任务成绩和随后的行为;而近期的研究焦点转移到对被试任务成绩的直接影响上(Hess,Hinson,&Hodges,2009)。老化刻板印象的直接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外显的方式激活,即阈上启动,激活外显老化刻板印象;另一种是内隐的方式,即阈下启动,激活内隐老化刻板印象。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持有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比外显老化刻板印象更消极,而且对人们的影响更大(Hesseta1.,2004;Meisner,2012;Nosek,Banaii,&Greenwald,2002)。研究发现,虽然人们在外显的自我报告中对目标群体表现出积极态度,但在内隐测量中,却更多的表现出消极态度(Levy,2003)。Nosek等人(2002)在内隐联想测验网站(www.yale.edu/implicit)上。对8到71岁总计约68000名被试进行的老化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显示,老化刻板印象在内隐和外显水平上都偏向于消极,但在内隐水平上更消极。Hess等(2004)探讨了内隐和外显老化刻板印象对被试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内隐和外显消极老化刻板印象都损害老年人的记忆力,但内隐水平启动比外显水平启动更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记忆成绩。不过,Meisner(2012)最近的元分析却表明,内隐启动和外显启动对被试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元分析中外显启动条件下的样本太小造成的。

  Hess等人(2004)认为,阈下激活老化刻板印象可能是“通过激活相关行为倾向而直接影响记忆,没有复杂的意识调节过程”,所以,阈下启动老化刻板印象对被试记忆成绩的影响更显著。Levy(1996)认为,由于被试有时候会审查他们自己的反应,所以外显启动不是每次都有效。实际上,在强烈的外显启动条件下,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反冲,例如,被试会有意识的传递“我并不是这样”、“我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的”之类的信息(Bennett&Gaines,2010)。众所周知,阈下启动实验能很好的保证被试反应的可靠性,大量研究也证实,内隐老化刻板印象对被试的任务成绩有显著影响(Hesseta1.,2003;Hesseta1.,2004;Levyetal.2000)。然而,当老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外显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刺激时,会使他们将任务中成绩的下降归因于老化,而不是归因于环境,这样会加深他们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目前,人们尚未完全了解内隐和外显老化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测试情境和个人特征,是测量老年人认知能力和生理功能应考虑的重要变量(Hess&Hinson,2006;Horton,Baker,Pearce,eta1.,2008)。

  2老化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2.1老化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

  人们的老化刻板印象是如何获得的,所获得的老化刻板印象又如何与自己相联系的?针对这些问题,Levy提出了老化刻板印象的终身内化观。她认为:老化刻板印象在个体童年时期就开始被内化,并在成年时期得到加强,且一直保持到老年时期;人们进入老年时,早年时期内化的老化刻板印象成为与自我相关的老化自我刻板印象(AgingSelf-Stereotype)(Levy,2009)。人们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内化积极或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在童话故事、电视和日常交谈中,儿童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且消极刻板印象多于积极刻板印象(Bennett&Gaines,2010)。研究发现,当儿童被问及变成老年人有什么感觉时,60%孩子回答的感受是消极的;4-7岁儿童中,66%的儿童说自己不愿意变老(Levy,2003)。个体在进入老年期之前,会不断内化老化刻板印象。到老年时,人们不可避免的成为老年人群体中的一员,先前内化的老化刻板印象,成为与自我相关的老化自我刻板印象。Levy(2003)认为,老化自我刻板印象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当人们达到一定年龄,进入老年群体后,先前内化的老化刻板印象就直接与自己相联系,这构成了老化自我刻板印象的第一阶段。第二个阶段涉及到老年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研究表明,消极老化刻板印象越多,老年人就越拒绝认同老年人这一自我身份,这种拒绝来自于否认年老的事实,从而在否认中产生出对老年人身份认同的障碍(Levy,2003;Macia,Lahmam,Baali,Boetsch,&Chapuis-Lucciani,2009)。在内隐水平上,对老年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否认得到了证实。研究显示,55~74岁年龄组被试比74岁以上年龄组被试倾向于否认老而认同年轻(Hummert,Garstka,O’Brien,Greenwald,&Mellott,2002)。但随着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得有关自己高龄身份的提示,以及与老年群体成员接触逐渐增多,使得他们开始喜欢并认同老年人(Maciaeta1.,2009),这样就逐渐摧毁了由否认建立起来的认同障碍,从而建立老化与自己的联系,逐渐认同自己老年人的身份,将属于老年群体的典型特征整合到自我概念中,从而形成自我老化刻板印象(Remedioseta1.,2010)。很多研究支持老化刻板印象“内化”的观点,并且认为,人们会将老化刻板印象内化到自我概念中(Kornadt&Rothermund,2012;Remedioseta1.,2010;Rothermund&Brandtstiidter,2003)。Remedios等人(2010)认为,个体在形成老年时期的“可能自我”(PossibleSelves)这一概念时,会内化老化刻板印象。“可能自我”这一术语是指未来的自己,这种未来的自己是个体采用生动的形式来认识他所预期要成为的自己。年轻人由于缺乏经历,使得他们不得不借鉴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来描述老年时的“可能自我”,因此,他们会将老化刻板印象通过老年时期“可能自我”内化到自我概念中。Rothermund和Brandtstadter(2003)认为,人们还会将老化刻板印象内化到自我观(self-Views)中。他们在研究中,让中年被试和老年被试用形容词来评价自己和“典型的老年人”。结果发现,被试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能很好预测随后自我概念的变化,即人们的自我观吸收了各自先前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Komadt和Rothermund(2012)考察了老化刻板印象内化到自我概念中的路径,结果表明个体通过未来自我观(FutureSelf-Views)将老化刻板印象内化到当前自我观中(CurrentSelf-Views)(Kornadt&Rothermund,2012)。

  2.2老化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

  目前,老化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即老化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人们生理、认知和行为的机制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者推测,内化的信念可能会影响被试的努力程度和策略的使用,从而影响被试的成绩(Hess&Hinson,2006);而有的研究者用刻板印象威胁来解释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对人们的负面影响(Kang&Chasteen,2009b;Schmader,Johns,&Forbes,2008;Thomas&Dubois,2011);还有研究者用自我刻板化来说明这种现象(Levy,2003)。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刻板化对老化刻板印象的激活过程有着不同的描述:刻板印象威胁是激活外显老化刻板印象,并通过焦虑等**机制来影响人们的任务成绩;自我刻板化则是通过阈下激活内隐老化刻板印象来发挥作用(HumJ'nert,2011)。

  2.2.1刻板印象威胁理论

  刻板印象威胁理论(StereotypeThreatTheory)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证实他所属群体的消极观念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威胁,形成威胁经验,从而通过增加焦虑、降低动机或减少工作记忆容量来影响任务成绩,进而对所属群体的预期不断得到自我证实(Hess,Hinson,eta1.,2009)。研究表明,激活消极老化刻板印象,产生老化刻板印象威胁,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记忆成绩。Hess等人(2003)探讨了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被试在高威胁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和低威胁条件组。这表明,老化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的记忆成绩有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控制组老年人的记忆成绩也受到了消极影响。这可能是在考察老化刻板印象激活程度的时候,激活了老年人已经存在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导致他们的记忆成绩下降。在随后的研究中,老化刻板印象的威胁效应不断得到证实(Hess,Emery,&Queen,2009;Hess&Hinson,2006;Hess,Hinson,eta1.,2009;Hesseta1.,2004)。

  研究发现,情境因素和个体特征能影响刻板印象威胁的效果。Hess等人的研究发现,情境因素能降低或增加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当特别强调测试的诊断性时,被试的任务成绩会受到消极影响(Hess,Hinson,eta1.,2009);如果向被试提供反驳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信息,则可以降低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Hesseta1.,2004);延长或缩短记忆测试中的作答时间,也可以降低或增加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年人的影响(Hess,Emery,eta1.,2009)。另外,个体特征也能影响其对刻板印象威胁的敏感性。例如,记忆力对个人的重要程度(Hesseta1.,2003)、记忆信念(Hess&Hinson,2006)、感知到的年龄污名(Hess,Hinson,eta1.,2009;Kang&Chasteen,2009a)以及刻板印象与自我的相关性(Levyeta1.,2011)等个体特征,都会影响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易接近性。Hess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被试认为记忆力对自己越重要,就越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其单词回忆成绩更差。Hess与Hinson(2006)的研究发现,与记忆信念变得越来越消极的老年人相比,记忆信念变得积极的老年人的独立回忆成绩更好,而且,记忆信念变化对记忆成绩的影响比老化刻板印象对记忆成绩的影响更大。Levy(2011)的研究显示,老化刻板印象与自己的相关性越高,对被试记忆成绩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表明,要通过刻板印象威胁来考察老化刻板印象对记忆的影响,必须把情境因素和个体特征考虑进去。

  虽然,刻板印象威胁可以应用到刻板印象的所有形式中(Aronson,Lustina,Good,KeoughClaude,&Brown,1999),但是,应用于老年人群体时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认为,刻板印象威胁只在老年人意识到的条件下才产生,并只对消极刻板印象做出反应(Levy,2003)。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阈下启动老年人的消极和积极老化刻板印象都能影响被试的任务成绩(Hesseta1.,2004;Levy,2000;Levyeta1.,2009)。其次,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的前提是,刻板印象不是内化的,而是情境激活群体刻板印象中低群体地位时才发生。这种前提假设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它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设置上,这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补救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但要改变已经内化的信念挑战却更大。这也意味着,虽然刻板印象威胁消除了内化的风险,但是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却降低了(Levy,2003)。2.2.2自我刻板化

  自我刻板化(Self-Stereotyping)是指,无意识或自动产生的与自己所属群体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行为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是由人们没有察觉到的情境中的因素所引发,并且这种情境反映了群体积极或消极刻板印象(O’Brien&Hummert,2006;Wheeler&Petty,2001)。从自我刻板化的观点来看,自我刻板化对行为的影响和自我相关性有关,与不属于自己群体的刻板印象或不认同的刻板印象相比,自己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或认同的刻板印象更有可能使人们产生自我刻板化过程(O’Brien&Hummert,2006)。研究表明,老化刻板印象可通过自我刻板化这一作用机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任务成绩。levy(1996)考察了自我刻板化对老年人记忆成绩的影响。通过阈下激活年轻人和老年人消极或积极的老化刻板印象,让所有被试在启动前后完成5个记忆测试。结果显示,在老年被试中发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在4个记忆测试中。老年人存在积极或消极的自我刻板化,存在积极自我刻板化的老年人记忆成绩有所提高,存在消极自我刻板化的老年人记忆成绩出现下降。然而,在年轻被试中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启动效应,并不存在自我刻板化过程,这可能是,刻板印象与自己相关时,自我刻板化才发生;而在此研究中,这些刻板印象与年轻人并不相关,所以在年轻被试中并没有发现自我刻板化过程(Levy,1996)。其他研究也证实,自我刻板化能影响老年被试的书写笔迹(Levy,2000)、生存意志和是否接受医疗治疗(Levyeta1.,1999-2000)。

  2.2.3刻板印象威胁与自我刻板化的比较

  O’Brien和Hummert(2006)比较了自我刻板化和刻板印象威胁对老化刻板印象影响记忆成绩的解释力度,结论支持自我刻板化可用来解释老化刻板印象影响记忆成绩的观点。在其研究中,被试(48-62岁)首先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年龄认同测量和焦虑的前测:在干扰任务之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刻板印象威胁(告诉他们成绩将与年轻人比较)、自我刻板化(告诉他们成绩将与70岁或者以上的老年人比较)或者控制组(不进行比较),完成记忆测试和焦虑的后测。结果与自我刻板化的假设一致,认为自己的记忆成绩将要和老年人比较的被试,他们的记忆成绩更差,比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控制组回忆的单词少。而且,这种效应并不受焦虑的调节,而是受内隐年龄认同的调节,表现出了自我刻板化效应。Hess,Hinson等人(2009)指出,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刻板化过程很难区分。O’Brien和Hummert(2006)也认为,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刻板化过程可以共同影响任务成绩: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比较构成了外显刻板印象的活化,这与刻板印象威胁一致;而与自我刻板化一致的内隐加工过程,有助于产生与被激活的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

  3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

  3.1抑制能力

  刻板印象的激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激活,个体就会思想不集中而在判断中应用刻板印象,这表明,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可能是阻止刻板印象激活的关键(VonHippel,Silver,&Lynch,2000)。VonHippel等人(2000)考察了抑制能力对老年人持有的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欢依赖刻板印象,并且这种年龄差异完全受抑制能力的调节。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抑制功能缺乏时,刻板化和偏见就会增加,从而更依赖刻板印象。另外一些研究支也持了这个观点。Gonsalkorale,Sherman和Klauer(2009)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考察被试的抑制能力对其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之所以比年轻人持有更强的内隐刻板印象,是因为老年人不能很好的抑制与刻板印象的自动连接。Stewart,VonHippel与Radvansky(2009)采用过程分离程序实验范式探讨了老年人持有更多内隐偏见的原因。结果表明,这是由于老年人对与偏见自动连接的控制力更差所致。最近,Radvansky等人(2010)用电脑逐句呈现能导致被试产生刻板化推论的故事,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来评估刻板印象信息的激活状态。结果显示,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相对于与刻板印象推论不一致的目标词,年轻人对与刻板印象推论一致的目标词的反应显著慢于老年人。这表明,年轻人持有的与刻板印象一致的推论受到抑制,阻止了刻板印象进入当前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老年人却没有表现出这种抑制效应,刻板印象观念还处于激活状态。

  虽然老年人抑制刻板印象信息有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Radvansky,Lynchard与VonHippel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在编码时明确否定刻板印象,可以消除工作记忆中刻板印象信息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阅读会对主角产生性别刻板印象的故事,故事开始部分对描述主角性别的句子进行了设置,一半的故事清楚描述了性别,另一半对性别的描述模糊不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会有照应主角性别的句子。结果显示,在模糊描述主角性别的情况下,当读到与性别刻板印象信息不一致的句子时,年轻人和老年人所用的时间都显著增加,即当提供直接否定刻板印象的外部信息时,老年人也能抑制刻板印象。所以,他们认为,在工作记忆情境中,抑制能力差只能部分解释人们持有的刻板印象。

  3.2情境(context)

  最近研究发现,实验中的情境因素,如情境的匹配性、任务的难度,也会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效应——即影响老化刻板印象对被试成绩的影响。

  实验中的情境匹配效应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效应的重要因素(casper,Rothermund,&Wentura,201l:Levy&Leffheit-Limson,2009)。Levy与Leifheit-Limson(2009)发现,实验情境中刻板印象启动领域与任务领域的匹配性,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效应的重要因素。他们将老年被试随机分配到生理功能启动组或认知功能启动组,所有被试完成启动任务后,再完成任务领域的身体平衡和图片回忆任务。结果表明,在启动领域一任务领域匹配时,刻板印象对认知和身体任务的影响更大。Casper等人(2011)考察了背景匹配与类别匹配对被试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刻板印象类别与启动背景是否匹配也是影响刻板印象效应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的实验中,先用图片呈现老年人或年轻人的头像——即类别信息;然后在图片的下方用句子呈现图片中的人遇到的情境或正在做的事情——即背景信息;然后呈现刻板印象特质单词,让被试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尽快判断特质单词与前面呈现的信息是否匹配。结果发现,当背景信息和类别信息都匹配时,被试对刻板印象特质单词的反应显著更快,对被试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单独一种匹配条件下没有发现促进效应。此外,Hess等人的研究发现,情境中的任务难度也会影响刻板印象的效应。在他们的实验中,对测试环境进行了操纵,让被试在有时间限制或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做出认知反应。结果表明,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非威胁组的成绩比威胁组的成绩高,而在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威胁组的成绩比非威胁组的的成绩好。这表明,情境中的任务难度也会影响刻板印象的效应(Hess,Emery,eta1.,2009)。

  3.3文化差异

  老化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国和西方国家,西方文化中对年轻人的特有偏爱,在其他文化中不一定会出现。一些研究表明,亚洲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更积极。在一项研究中,让中国老年人和美国老年人列出老年人的5个特质。结果发现,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列出了更多积极的特质(Hummert,2011)。Zhang,Hummert与Garstka(2002)对年轻被试、中年被试、老年被试的研究也表明,与美国被试相比,三个年龄组的中国被试列出的积极特质更多。

  但另一些研究却表明,亚洲人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更消极。研究发现,亚太地区(中国,菲律宾,日本,韩国)与西太平洋地区(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年轻人相比,他们眼中的老年人更不重要和更不仁慈(Harwoodeta1.,2001)。同样,Yun与Lachman(2006)的研究也发现,与同年龄的美国被试相比,韩国的年轻被试、中年被试和老年被试都更害怕心理老化和身体老化。

  虽然老化刻板印象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还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显示,老化刻板印象与文化特征相关(Hummert,2011)。Zhang等(2002)的研究中,被试对老年人的一些描述术语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如,唠叨),一些术语和Hummert、Garstka、Shaner与Strahm(1994)报告中的术语有一定联系但是差距很大。不过在总体上,Zhang等人(2002)的研究中超过2/3的特质与Hummert等人(1994)研究中的特质是相同的。在Liu,Ng,Loong,Gee与Weatherall(2003)对中国和新西兰的跨文化研究中,年轻被试和中年被试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在Hummert等人(1994)的研究中也报告过。Boduroglu、Yoon、Luo与Park(2006)认为,文化会影响人们强调刻板印象的不同方面,在西方国家更强调老化刻板印象的心理和身体特质,而在亚洲文化中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更强调老化刻板印象的社会和情绪特质。

  4老化刻板印象的**变量

  4.1老化自我知觉

  老化自我知觉(AgingSelf-Perception)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变老的观察而形成的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看法或认识,它是一个包含主观年龄和老化满意度的多维结构(Kleinspehn-Ammerlahn,Kotter-Griihn,&Smith,2008;Maciaeta1.,2009)。Levy(2003)认为,老化自我知觉与老化自我刻板印象有直接联系,老化自我知觉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认知和身体健康功能的一个**变量。一些研究支持了这个结论,Levy(2008)考察了老化刻板印象是否会影响老化自我知觉,结果发现,持有更多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其老化自我知觉更消极。Macia等人(2009)以国别(法国,摩洛哥)、城乡(城市,农村)为自变量,考察了老年人的老化刻板印象与老化自我知觉的关系,结果显示,持有更多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其老化自我知觉更差。

  积极的老化自我知觉通常和高幸福感、健康、长寿相联系(Kotter-Griihn&Hess,2012;KleinspehnAmmerlahn,Gerstorf,&Smith,2009)。研究发现,持有积极老化自我知觉的被试,在随后的20年中有更多的(诸如锻炼、限制饮酒等)预防性健康行为(preventivehealthbehavior)(Horton,Baker,C6t6,eta1.,2008)。而持有消极老化自我知觉的被试,其认知和身体健康功能更差(Jang,Poon,Kim,&Shin,2004)。Kotter-Griihn等人(2009)研究表明,老化自我知觉能很好的预测死亡风险。Levy、Slade、Kunkel与Kasl(2002)的纵向研究在控制了年龄、健康、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自我评价等因素后,发现基线时的(1975年)老化刻板印象能显著预测多年后的(1977-1995)老化自我知觉。在基线时持有更多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被试,在随后的5次测试中,其老化自我知觉更加消极;且持有更多消极老化自我知觉的老年人在1977-1995间报告的健康功能也更差,而且比持有积极老化自我知觉的老年被试平均寿命短7.5年。

  4.2刻板期望

  刻板期望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任务成绩的另一**变量。老化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对任务成绩产生刻板期望,积极老化刻板印象让被试对任务成绩有更积极的刻板期望,消极老化刻板印象使被试对任务成绩的期望降低;而持消极刻板期望的被试,其任务成绩要低于持积极刻板期望的被试(Cadinu,Maass,Frigerio,Impagliazzo,&Latinotti,2003;Gaillard,Desmette,&Keller,2011:Hess,Hinson,eta1.,2009;Lineweaver,Berger,&Hertzog,2009)。Hess和Hinson(2006)研究证实,在积极老化刻板印象组的被试,其对自己记忆成绩的预期要高于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组的被试。Keller和Bless(2008)考察了积极和消极刻板期望对被试认知测试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极的刻板期望导致被试的测试成绩更差。在Gaillard等人(2011)最近的研究中,将被试随机分配到积极或消极的刻板期望组,让他们分别阅读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刻板期望的有关老年人驾驶能力的报告,然后进行驾驶测验。结果表明,与年龄有关的刻板期望会影响被试的驾驶能力。积极刻板期望组的老年被试,其驾驶成绩显著高于消极刻板期望组的老年被试。Hess,Hinson等人(2009)的研究也显示,在刻板印象威胁条件下的老年被试,如果对自己的记忆成绩持消极的刻板期望(预测自己回忆的单词量少),那么其记忆成绩就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其所记忆的单词数量更少。Cadinu等人(2003)的研究也表明,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刻板的期望是刻板印象威胁影响被试成绩下降的一**变量。5问题与展望

  虽然对老化刻板印象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从老化刻板印象现有研究可以看出,还存在很多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年轻人是否会受到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其他刻板印象相比,老年人是否更容易受到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启动刻板印象只影响老年人而不影响年轻人(Hesseta1.,2003;Hesseta1.,2004;Levy,1996),而另一些研究发现,启动老化刻板印象不仅影响老年人也影响年轻人(Bargh,Chen,&Burrows,1996;Dijksterhuis,Spears,&L6pinasse,2001;Kotter-Griihn&Hess,2012)。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老化刻板印象对年轻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没有对老年人影响程度大造成的(Horton,Baker,Pearce,eta1.,2008):但也可能是方法学上的缺陷导致的,例如,Levy(1996)研究中的记忆分数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而Bargh(1996)等人研究中用来激活老化刻板印象中使用的小心、无助、谨慎等词语使被试放慢了步行速度。因此,考察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反应是未来研究中一个有趣的领域。继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之后,老年歧视是第三大歧视,且研究发现,95%的人们对老年人有内隐年龄歧视,高于内隐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Bennea&Gaines,2010)。因此,未来研究可考察老年人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反应程度是否比对其他刻板印象的反应程度大。探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从另一受歧视的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测量其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反应和对另一刻板印象的反应,也许可以说明老化刻板印象能更显著的影响老年人(Levy,2003)。如果老年人遭受社会中的多种歧视,如老年女性,其在童年时期就获得了的女性这一目标身份,是否会因此建立更好的应对模式,使她们能够更成功的处理老化刻板印象?或是经历了刻板印象的累积影响,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老化刻板印象的伤害?当然,这还需要借助未来的研究来回答。

  其次,深入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和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意识状态(Hess,Emery,eta1.,2009)和无意识状态下(Hesseta1.,2004),老化刻板印象都能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那么,哪种意识水平更容易激活积极或消极的老化刻板印象,以及不同意识水平对人们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人们持有的内隐老化刻板印象比外显老化刻板印象更消极,但或许在意识状态下,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易接近性反而更强。Hess等人(2003)研究中发现控制组老年人的记忆成绩也受到了消极影响,有可能是激活了老年人已经存在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导致他们的记忆成绩下降;而积极老化刻板印象在阈下水平操作时可能是最强的,因为这种意识状态下最有可能绕过一生中积累的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刻板化两种作用机制来解释不同意识水平下老化刻板印象对人们的影响。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很难绝对的将刻板印象威胁和自我刻板化分开,未来研究者可致力于探讨不同意识状态下老化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刻板印象威胁是在情境中激活的,情境因素能降低或增加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Hess,Hinson,eta1.,2009);同样,自我刻板化也是由人们没有察觉到的情境因素所引发的。已有研究证实,实验中的情境因素会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效应(Caspereta1.,2011;Levy&Leffheit-Limson,2009),研究者可继续考察降低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情境因素以及什么样的环境可以增加积极自我刻板化。个体特征会影响人们对老化刻板印象威胁的敏感性(Hess&Hinson,2006),未来研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特征的差异上,例如,可在年龄认同和感知年龄偏见的敏感性这两个特征上进行有益的尝试(Hummert,2011)。Kang与Chasteen(2009a)编制的基于年龄的拒绝敏感性问卷(AgebasedRejectionSensitivityQuestionnaire),有助于未来研究者探讨年龄偏见的敏感性在老化刻板印象中的作用。

  另外,未来研究者还可关注老化刻板印象的**变量以及涉足老化刻板印象的干预领域。目前,对于老化刻板印象**变量的研究仅集中在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上,对其他的**变量还非常少见,因此,研究者可继续考察其他潜在的**变量。同时,对老化刻板印象进行干预研究,探讨降低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或增加积极自我刻板化的策略,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跨文化研究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结论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论证。目前,老化刻板印象的跨文化研究大多集中在东亚地区和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人们持有的老化刻板印象还知之甚少,研究者可以考察东欧、非洲和南美地区的老化刻板印象,扩大跨文化研究的范围,得到更普遍的结论(Hummert,2011)。目前老化刻板印象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未来研究者在探讨不同文化中老化刻板印象差异的同时,还要探讨在不同文化中老化刻板印象的共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exuelw/2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