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音乐教育又起着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必须加以重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体现和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素质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向21世纪的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份,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为完善人格精神的跨世纪一代新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正在显示出它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科学的高效益的教育,它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的手段,并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出教育的发展规律。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使一种审美教育,它对学生意识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它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育人。在声情并茂的震撼过程中,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潜移默化的达到人格的完美境界。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艺术技巧的同时,必须完成德育渗透内容,这是教学目的的要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下面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人们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标准化的影响下,升学考哪科,学校就集中教哪科,音乐课往往不被重视或被挤掉。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愈来愈多地暴露出机制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时,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了。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并将终身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从而真正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下,音乐教育已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重视。
音乐的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意识形态能替代的,它是潜移默化的,用美学的原理去影响人,感化人,使人的灵魂深处发生质的转变。音乐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让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人的思想观念,美好的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得到净化,升华。音乐的教育作用不仅仅着眼于“教育”二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并不是以接受教育为其目的,首先是为了赏心悦耳,在欣赏和演唱音乐作品时受到某种教益,得到某种启发,获得某种知识,那么,艺术的教育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1、音乐教育的智力教育功能。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脑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因而被视为语言脑;右脑承担空间感觉,直觉思维艺术欣赏等能力,被视为音乐脑。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用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脑的兴奋,思维,从而促进全脑开发。那么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受经验、知识的合理来源在艺术看来是非冥想的闪念和领悟!对此,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作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教育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学。
3、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
音乐的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伟大的革命导师因格斯则说:“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人种,音乐都是世界相通的情感交流的语言,对其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喜、怒、哀、乐、优、思、恐等情感体验和表现。音乐教育应用表情开始,并贯穿于全过程。音乐艺术形象的加工与创作,在充分参与的声乐、器乐、表演、舞蹈等综合音乐艺术实践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音乐教育的非智育教育功能。
音乐的非智育功能,大多并非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人们的素质教育,其非智育教育功能的价值,远大于开发智力的价值,如果音乐教育仅仅是完成音乐技术与知识传授,那么,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接受这种教育的必要,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非智育教育功能,才能明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缺少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发展艺术教育应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之一。艺术教育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等多种思维方式,促使其智能素质的提高,能发展学生的情感、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情意品质的提高,在道德上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以德为育。道德启蒙最好用美的形式去陶冶去训练。“音乐发于心,故能动心”。是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去引起听者的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快。其感染力是巨大的,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跃人大脑的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素质教育。
1、潜移默化的思想素质教育: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爱护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等。备课时,老师应作到心中有数,如何通过那美妙旋律中的几段通俗易懂的歌调,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
2、生动活泼的文化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等方面进行归类,并有系统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顽强的生活、创作的毅力、音乐作品的意义、价值;(2)认识传统的童话音乐、写实音乐知识的故事情节发展与音乐艺术结合的效果;(3)了解中外乐器发明发展史;(4)了解世界各国、祖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情风貌、生活习俗、音乐风格;(5)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语言、语调、节奏、情感表达、文学特色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朗读能力。当学生从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中去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时,人生的文化艺术知识面就拓宽了,文化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
3、因势利导的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心理素质可分为审美心理、协作心理、表现心理、柔韧心理。
(1)审美的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以快感,教师通过各种正面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爱美心理。再通过各种正反两面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产生审美、鉴赏美心理。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品味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提高审美情操,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2)协作的心理素质:
歌曲合唱、器乐分奏的训练,它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协和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方面表达出优美、整齐的音乐。因此,任何脱离群体、独自表现个人,只能成为破坏音乐完美性的要害。所以合唱、合奏的教学和训练,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协作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
(3)表现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熟练的学会演唱一首独唱歌曲时,那么如何更生动、更准确地用歌声表达音乐的美妙情感呢?培养学生表现的心理素质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要求学生从“音乐的记忆力、动作的模仿观察力,音乐形象的想象力”诸方面去进行音乐发散思维的启示教学,让学生获得音乐作品“二次创作”的表现心理素质。
(4)柔韧的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音乐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一些生性胆小,自卑怯弱的学生,在老师热情、积极鼓励下,勇敢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放声歌唱后,他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障碍便能得到纠正。日久天长,这些学生充满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更逐步形成。当学生在音乐比赛获奖后滋生的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心理时,教师应及时的施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满的心理缺陷。当学生在音乐比赛失败后,灰心丧气,痛苦流泪的时候,教师应施以“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坚韧的品格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广泛的第二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音乐的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要使学生懂得,美的歌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上午,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成才的基础。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以至未来的教育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功能。尤其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认真做好音乐教育工作,更具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音乐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网络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下一篇: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