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旱造林技术
宋华祥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围场068455
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了诸多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共完成人工造林140余万亩,保存近110万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和调整生产模式。一是从源头抓起,通过建立经营良种基地、科学培育苗木保证种苗质量;二是创新造林方式,在石质山地实行大苗带坨移植造林;纯沙地实行沙棘带状密植和黄柳分根压条造林;适宜地块实行十行造一行一穴双株,雨季带坨补植的备补苗方式;抗旱保墒能力低的地块实行大规格容器桶造林;所有苗木进行保水剂浸根造林;三是按适地适树适种源原则,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造白桦、落叶松、云杉等带状混交林,并进行山杏植苗造林;四是及时完成各种抚育和辅助措施,如架设围栏、樟子松盖土防风防旱、除草、割灌等。通过采取这些科技手段和综合措施,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逐年提高,连续多年通过了上级检查验收,也受到了多方好评。现将笔者在林业工作多年经验,把两种抗旱造林技术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1、深沟大坑整地
根据不同地势和土壤,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平川、平缓沙地、漫岗和丘陵缓坡,用拖拉机牵引自制的JKL-50型开沟犁,按预定行距开
沟整地。其规格为上口宽110~120厘米,沟底宽26~28厘米,沟深45~50厘米。在不犯风沙的地段提早一年整平。在犯风沙段随开沟随造林,
防止春季风沙把沟埋平。在丘陵缓坡,沿等高线开沟整地。在山地陡坡,提早一年沿等高线进行人工大坑整地,规格为1.5×0.7×0.5米,并在
坑的下沿筑30厘米高、50厘米宽的拦水埂。坑的横向间距为0.5米,上下两行的坑间距依林种、树种而定,一般为3米,并呈品字形排列。这种
规格的大坑整地,每亩可蓄水40~50立方米,即使在20年一遇的大雨条件下,也能确保水土不下山。
深沟大坑整地有以下作用:一是由于整地后在沟(坑)下挖植树穴,可以深栽保墒,使根层土壤含水量增加6.5~77.2%;二是可以蓄水保
墒,提高土壤含水量36.4~93.3%;三是阻碍杂草生长,使新栽的苗木可以得到较多的水分和养分;四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肥力;无视造
林后能对杨树等易生不定根的树种产生增根效应,增加根量达34.4%。实践证明,开沟造林的成活率比一般穴植提高15~30%。
2、选用良种壮苗
经过试验对比和筛选,在引进的20多个杨树品种中,选定了赤峰杨(包括赤一36、赤一34、昭林6号)、白城杨、小黑杨、群众杨为主栽品
种。这些杂交杨品种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具有与小叶杨同等的抗旱能力,且比小叶杨速生。同为7年生林分,主栽品种与小叶杨相比,平均树
高增加158.5%,平均胸径增加181.2%,而小叶杨成小老树状态。
据试验,壮苗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旱的能力和速生潜力。例如同是二年生油松苗,地径平均0.45厘米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为87%,而地径平均为
0.37厘米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仅为79%。为了培育壮苗,除了采取增施底肥、加强管理等措施外,还对苗木产量和质量加以限定,杨树扦插苗于当
年封顶时(一般在9月份)进行剪头促壮(剪除嫩梢,保留苗干1.2米高)。
3、苗木保水
从起苗到栽植的全过程中,严格保护苗木特别是苗根的水分。主要措施:越冬和掘苗前灌足水;随起苗随假植,用湿土埋好苗根;在苗圃
集中假植时,要深埋、灌水,有条件的苗圃要用清水浸泡苗木;苗木出圃时要将苗根蘸浆打包,不宜打包的大苗用草帘封车,造林时用植苗桶
或其他保湿容器盛苗。
4、浸苗补水
阔叶树苗木运到造林地后,选择有流动水的地方,全株卧在水中浸泡,上压重物防止浮出水面,浸泡48小时以上然后栽植。切忌把苗木浸
在含盐量高的死水中。无明水的地方,在村户附近分散挖大坑,直立放入苗木,深埋2/3以上,灌足水,两天后随栽随取。
针叶树苗木应在背风、背阴处挖贮苗沟,宽1.2米,深0.5~0.7米,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将苗木整包横放沟内,灌足水后盖土10-15厘米,造
林时随用随取。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措施在造林时本为一连续过程,相互穿插进行,为叙述方便,故分列如下:
5、扩坑保墒
扩坑就是在植苗时,不回填挖出的土,而是直接铲下植穴四壁的湿土作为回填土。这样既扩大了植穴,又减少了土壤失墒和掺入干土的机
会。
6、适当深栽
一是指在深沟大坑的基础上,造林时在沟内或坑内再挖植树穴,使苗根深入到地下70~90厘米,土壤水分较好、较稳定的部位。坑的规格
:阔叶苗木的坑长、宽、深各40厘米,针叶苗木采用小坑垂直靠壁法,坑长30厘米,宽15厘米,深25厘米。二是指苗木地径部位埋在植穴内的
适宜深度,阔叶苗一般深入坑下10~30厘米,针叶苗要使有叶部分的1/2深入坑下。
由于栽植较深,不但能使苗根完全处在土壤含水较高处,有利于吸收,又能使苗茎裸露较少,减少苗木蒸腾耗水,有助于苗木体内的水分
平衡。
7、分层踩实
将阔叶苗直立放入坑底,扩坑填土至坑深一半时,向上提苗使之处于坑下适宜深度,实踩一遍。然后再扩坑填满土,再踩一遍。通过两埋
两踩,使苗根既舒展又能与土壤密接。将针叶苗倚靠在坑的直立面,苗根接触坑底,再将对面坑壁湿土翻入坑内,填土达到坑深一半时,提苗
砸实,再填入湿土砸实。
8、培抗旱堆
植完苗后,随即在苗木外围培一个湿土堆。阔叶苗一般培土20-30厘米高,春造的针叶苗,培抗旱堆的高度以顶端露出3-5厘米为宜,以减
少土壤失水,减轻苗木水分蒸腾,确保幼苗成活。
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是敖汉旗人民在十年九旱条件下摸索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越是在干旱的情况下,越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套系列技
术形成以后,受到旗内外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应用,近几年全自治区每年的推广面积均在50万亩以上。
9、幼树抚育管理
在栽植作业完成后即进入抚育管理阶段,管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采取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使人工造林的密度大幅度降低,林木生长速度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自然整枝、自然稀疏等现象消失,为了培育较高质量的用材林或经济丰产林,必须对幼树的树体进行。对阔叶树来说,应根据树冠发育程度适时进行抹芽、除蘖、修枝,以控制理想的树体;对针叶树来说,一般在造林5—6年后要对下层枝条(离地面30cm以下枝条)进行修枝,以除掉光合效率极低的枝条,促进树体均衡生长。
在刚栽植之后,苗木要经过一个缓苗期,从地下部分生根、地上部分加速生长到成林阶段,林木极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通过抚育管理给林木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幼林管理的主要任务。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维修植树带和集水面、幼林管理、检查补植等项内容,在造林的头3年每年要除草2—3次,以避免杂草对水分的过度消耗和对集水面集水效率的降低,对暴雨损坏的工程及时进行修补,对幼树的树体要进行控制,引导其形成理想的树形,对丛植的树种要掌握时机及时进行间苗定株。在造林后的第二年春季要检查成活情况,及时进行补植。
10、各种促进生根、抗旱制剂的应用技术
1、ABT生根粉应用技术主要剂型及作用机理: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王涛研究员(工程院院士)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广谱高效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5种剂型,其中适用于林木的生根粉剂型有ABT1号、2号和3号。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强化、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和重要酶的活性,促进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诱导植物不定根或不定芽的形成,调节植物代谢作用强度,以达到提高育苗、造林成活率及作物产量、质量与抗性的目的。
浅谈抗旱造林技术
宋华祥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围场068455
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了诸多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共完成人工造林140余万亩,保存近110万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和调整生产模式。一是从源头抓起,通过建立经营良种基地、科学培育苗木保证种苗质量;二是创新造林方式,在石质山地实行大苗带坨移植造林;纯沙地实行沙棘带状密植和黄柳分根压条造林;适宜地块实行十行造一行一穴双株,雨季带坨补植的备补苗方式;抗旱保墒能力低的地块实行大规格容器桶造林;所有苗木进行保水剂浸根造林;三是按适地适树适种源原则,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造白桦、落叶松、云杉等带状混交林,并进行山杏植苗造林;四是及时完成各种抚育和辅助措施,如架设围栏、樟子松盖土防风防旱、除草、割灌等。通过采取这些科技手段和综合措施,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逐年提高,连续多年通过了上级检查验收,也受到了多方好评。现将笔者在林业工作多年经验,把两种抗旱造林技术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1、深沟大坑整地
根据不同地势和土壤,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平川、平缓沙地、漫岗和丘陵缓坡,用拖拉机牵引自制的JKL-50型开沟犁,按预定行距开
沟整地。其规格为上口宽110~120厘米,沟底宽26~28厘米,沟深45~50厘米。在不犯风沙的地段提早一年整平。在犯风沙段随开沟随造林,
防止春季风沙把沟埋平。在丘陵缓坡,沿等高线开沟整地。在山地陡坡,提早一年沿等高线进行人工大坑整地,规格为1.5×0.7×0.5米,并在
坑的下沿筑30厘米高、50厘米宽的拦水埂。坑的横向间距为0.5米,上下两行的坑间距依林种、树种而定,一般为3米,并呈品字形排列。这种
规格的大坑整地,每亩可蓄水40~50立方米,即使在20年一遇的大雨条件下,也能确保水土不下山。
深沟大坑整地有以下作用:一是由于整地后在沟(坑)下挖植树穴,可以深栽保墒,使根层土壤含水量增加6.5~77.2%;二是可以蓄水保
墒,提高土壤含水量36.4~93.3%;三是阻碍杂草生长,使新栽的苗木可以得到较多的水分和养分;四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肥力;无视造
林后能对杨树等易生不定根的树种产生增根效应,增加根量达34.4%。实践证明,开沟造林的成活率比一般穴植提高15~30%。
2、选用良种壮苗
经过试验对比和筛选,在引进的20多个杨树品种中,选定了赤峰杨(包括赤一36、赤一34、昭林6号)、白城杨、小黑杨、群众杨为主栽品
种。这些杂交杨品种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具有与小叶杨同等的抗旱能力,且比小叶杨速生。同为7年生林分,主栽品种与小叶杨相比,平均树
高增加158.5%,平均胸径增加181.2%,而小叶杨成小老树状态。
据试验,壮苗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旱的能力和速生潜力。例如同是二年生油松苗,地径平均0.45厘米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为87%,而地径平均为
0.37厘米的苗木造林成活率仅为79%。为了培育壮苗,除了采取增施底肥、加强管理等措施外,还对苗木产量和质量加以限定,杨树扦插苗于当
年封顶时(一般在9月份)进行剪头促壮(剪除嫩梢,保留苗干1.2米高)。
3、苗木保水
从起苗到栽植的全过程中,严格保护苗木特别是苗根的水分。主要措施:越冬和掘苗前灌足水;随起苗随假植,用湿土埋好苗根;在苗圃
集中假植时,要深埋、灌水,有条件的苗圃要用清水浸泡苗木;苗木出圃时要将苗根蘸浆打包,不宜打包的大苗用草帘封车,造林时用植苗桶
或其他保湿容器盛苗。
4、浸苗补水
阔叶树苗木运到造林地后,选择有流动水的地方,全株卧在水中浸泡,上压重物防止浮出水面,浸泡48小时以上然后栽植。切忌把苗木浸
在含盐量高的死水中。无明水的地方,在村户附近分散挖大坑,直立放入苗木,深埋2/3以上,灌足水,两天后随栽随取。
针叶树苗木应在背风、背阴处挖贮苗沟,宽1.2米,深0.5~0.7米,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将苗木整包横放沟内,灌足水后盖土10-15厘米,造
林时随用随取。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措施在造林时本为一连续过程,相互穿插进行,为叙述方便,故分列如下:
5、扩坑保墒
扩坑就是在植苗时,不回填挖出的土,而是直接铲下植穴四壁的湿土作为回填土。这样既扩大了植穴,又减少了土壤失墒和掺入干土的机
会。
6、适当深栽
一是指在深沟大坑的基础上,造林时在沟内或坑内再挖植树穴,使苗根深入到地下70~90厘米,土壤水分较好、较稳定的部位。坑的规格
:阔叶苗木的坑长、宽、深各40厘米,针叶苗木采用小坑垂直靠壁法,坑长30厘米,宽15厘米,深25厘米。二是指苗木地径部位埋在植穴内的
适宜深度,阔叶苗一般深入坑下10~30厘米,针叶苗要使有叶部分的1/2深入坑下。
由于栽植较深,不但能使苗根完全处在土壤含水较高处,有利于吸收,又能使苗茎裸露较少,减少苗木蒸腾耗水,有助于苗木体内的水分
平衡。
7、分层踩实
将阔叶苗直立放入坑底,扩坑填土至坑深一半时,向上提苗使之处于坑下适宜深度,实踩一遍。然后再扩坑填满土,再踩一遍。通过两埋
两踩,使苗根既舒展又能与土壤密接。将针叶苗倚靠在坑的直立面,苗根接触坑底,再将对面坑壁湿土翻入坑内,填土达到坑深一半时,提苗
砸实,再填入湿土砸实。
8、培抗旱堆
植完苗后,随即在苗木外围培一个湿土堆。阔叶苗一般培土20-30厘米高,春造的针叶苗,培抗旱堆的高度以顶端露出3-5厘米为宜,以减
少土壤失水,减轻苗木水分蒸腾,确保幼苗成活。
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是敖汉旗人民在十年九旱条件下摸索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越是在干旱的情况下,越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这套系列技
术形成以后,受到旗内外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应用,近几年全自治区每年的推广面积均在50万亩以上。
9、幼树抚育管理
在栽植作业完成后即进入抚育管理阶段,管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采取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使人工造林的密度大幅度降低,林木生长速度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自然整枝、自然稀疏等现象消失,为了培育较高质量的用材林或经济丰产林,必须对幼树的树体进行。对阔叶树来说,应根据树冠发育程度适时进行抹芽、除蘖、修枝,以控制理想的树体;对针叶树来说,一般在造林5—6年后要对下层枝条(离地面30cm以下枝条)进行修枝,以除掉光合效率极低的枝条,促进树体均衡生长。
在刚栽植之后,苗木要经过一个缓苗期,从地下部分生根、地上部分加速生长到成林阶段,林木极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通过抚育管理给林木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幼林管理的主要任务。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维修植树带和集水面、幼林管理、检查补植等项内容,在造林的头3年每年要除草2—3次,以避免杂草对水分的过度消耗和对集水面集水效率的降低,对暴雨损坏的工程及时进行修补,对幼树的树体要进行控制,引导其形成理想的树形,对丛植的树种要掌握时机及时进行间苗定株。在造林后的第二年春季要检查成活情况,及时进行补植。
10、各种促进生根、抗旱制剂的应用技术
1、ABT生根粉应用技术主要剂型及作用机理: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王涛研究员(工程院院士)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广谱高效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共有5种剂型,其中适用于林木的生根粉剂型有ABT1号、2号和3号。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强化、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和重要酶的活性,促进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诱导植物不定根或不定芽的形成,调节植物代谢作用强度,以达到提高育苗、造林成活率及作物产量、质量与抗性的目的。
上一篇:探讨新品种推广体系建设
下一篇:北川辛夷矮化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