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学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本文立足于新时期,探究经济科学技术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的党建工作,从党建工作中的学风建设的现状作出具体分析,力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新时期党建中的学风建设以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风学风建设学风不正
学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80多年,从最初的创立到后来作为执政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我党在学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学风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长期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都需要不断地端正学风,才能将我们的党发展得更好。
新的时期,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时,端正思想,统一认识,不断强化学风建设,将使党的领导更为巩固,如果学风不正,将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危机。因此,认清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学风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党建中的学风建设的收获
2008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是全世界的经济科学技术都在21世纪的旗帜下飞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抗天灾,抗地震,团结一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这时,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学风问题,无疑是具有全新的意义的。我们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迫切需要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学风建设的理论,狠抓了全党的学风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党对学风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就,使全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反之,只能遭受挫折和失败。
(一) 认识统一。
全党上下一心,统一认识到: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进取。
二、学习马克思既是改造客观世纪的需要,又是增强自身党性修养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要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既用理论指导行动改造客观世界,又用理论指导主观世界,增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新时期,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用实践检验、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二) 不断深入。
统一认识后,党内理论学习也在不断深入。
一方面,从学习风气上来说,全党在学风问题认识上的提高,推动了理论学习,党内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初步形成。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解放思想,逐步抛弃了过去教条式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党员能够力求在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并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中国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从实践能力的体现上来说,从总体上,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种提高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新的实践中取得的又一伟大胜利。
二、当前学风建设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党在新时期学风建设统一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存在任何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学风建设力度下滑。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不断加速给我们巨大的压力,逆水行舟使我们不得不奋起直追。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更为重视取得了多少成绩,完成了多少任务,使我们更为对外部表象的关注,相对,把对理论的学习发展看得不够重要。
虽然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在全党的关注是广泛的,但对学风教育问题重视还不够,缺乏应有的力度。有些时候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既不深入,也不系统。
(二)新时期学风教育的形式局限。
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个关键的环节在于是否能够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而任何有效的教育形式必然要考虑到客观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主观条件。
在这个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向前推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生活诸领域同样产生了激烈的震荡,而这时代,我们的学风教育的形式基本仍然局限于听报告,学文件,缺乏开放性与灵活多样性。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党员特别是年轻一代新党员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因而,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学风教育的有效新形式。
(三)学风教育的持续性问题。
尽管新时期,学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比如,随着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全党上下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高潮,但,学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学风教育的性质长期性注定了我们对学风建设要常抓不懈。
学风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在我党的历史上,“延安整风时期”第一代领导集体曾经对学风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对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也曾在党内盛行,甚至给我们的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当长期坚持学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党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新时期学风建设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我党的学风建设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加大学风教育的力度。
理论交锋、实践磨练都有助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认识,但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认识和理解,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本的还是要加强的学风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学风教育的力度。
党的各级宣传部门和党报党刊,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应当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制定系统宣传教育计划。而各级党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纳入常规的教学规划,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高校公共政治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教学大纲,并依此对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
(二)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一方面,书斋里的传统的听报告、学文件不能丢;另一方面,案例分析,学习研讨,走出书斋,在环境中,在实践中学习的形式,值得我们探索。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人们在深入思考、思想交锋中,辩明真理,自我提高。
我们不仅要在工具上引入多媒体、网络这样的形式,同时,还应当将这些工具用到实处。据调查,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很多单位,有的甚至包括地、市级政府部门,党建网站都做得很空,更新慢,内容少,有的干脆就没有。对于新一代的年轻党员来说,网络几乎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获取知识更多的依赖网络,如果正面的东西不能够得到弘扬,那负面的东西就更占了上风。因而,网站的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科技的发展,要为我所用。
我们应该建立经常化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员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和干部培训档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学分制度,尝试使用菜单式选课等方式,使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有机统一,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并提供个性化培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线学习等先进手段,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培训。
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开设固定专栏等方式,形成浓厚的舆论声势和社会环境。
(三)将学风建设常抓在手。
历史证明,要保证学风教育常抓不懈,就必须建立健全学风教育的机制。要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
党的中央有关部门要专门研究和制定有关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的目标和规划,并对下级相应机构的工作予以指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宣传部门应当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方面的协调。充分发挥党校和高校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建设一直高素质的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队伍。
依靠一次集中的教育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如何持久有效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而推动学风的长期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把集中教育活动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总结和提炼,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经常性教育活动中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
以上只是对党建工作中学风建设的初步分析,以及对相关问题提出的一点建议。学风建设是一个发展中的长期问题,要搞好学风建设,要发现并解决更多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魏兆瑜,叶明.以保持先进性为契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2]曹小莉.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几个重要环节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胡秀英.抓好“六个结合”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
[6]任爱爱,何立新.对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2).
[7]查建华.创新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8]应飚,李金林,程若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4).
上一篇:关于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