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师评职称论文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4-01-11 15:57:55更新时间:2014-01-11 15:58:31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个性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如何才能实现差异化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业的优化设计值得探索和实践,通过弹性作业的设置,给学生减负增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探索热情。

  一、让教材“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针对数学教材中的有些练习题,由于进行反复练习,实在是非常疲倦,从而磨损了探索热情。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进行高年级的作业优化设计,同时也要对教学当中的作业各个环节进行资源重组,既能够让学生乐于探索,又能够让学生思维能力有所发展。

  要做到这点,就要吃透教材,激活教材,不但要备透例题,更要研透习题,把作业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条红线,成为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同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从作业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题型的设计上要灵活、新颖、有趣、奇特,通过多种途径,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产生探索需求,把做好作业当作一种有趣好玩的探索。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我给学生设计一道题目,答案可以拨通我的手机号,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像这样的作业设计就能够把知识点贯穿起来,进行趣味处理,学生充分被作业“吸引”,对作业兴致盎然,充满乐趣。

  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从教材出发,让学生进行先观察而后动手作业,笔者认为观察作业必不可少。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完成作业: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边?几条棱?写出观察记录,思考两者有何不同,归纳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

  还可以设计调查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数感。在数学活动设计中,如学习完统计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家里的用水情况,根据每月的用水数据,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总结出其中用水的规律,并写出自己对节约用水的建议和看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作业的设计既要能够使其乐于动手,还要乐于动脑思考。教师就要量力而行,多从实践入手,多给学生设计参与型的弹性作业。

  二、让思维“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不是机械说教。作为教师要从试题的探究功能入手,设置分组合作,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中勤于动手,发展其思维。如可以通过组组互动法,布置各种探究型作业,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组,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猜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内容可以是现行教材,也可以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怎样滚得远》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我设置作业问题:斜坡角度分别为30°、45°、90°,哪个角度物体滚得最远?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90°物体滚得最远,到底是否如此呢?我并没有作出答复,而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分为不同的层次,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有的小组采取的方法是用大三角板上的角和一块木板搭一个简易斜坡,然后把圆柱形的塑料杯子放在斜面上往下滚,进行三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分层作业的探究合作,学生发现斜坡角度为90°时,杯子几乎是垂直往下掉的,与当初的猜想完全不同。最后当斜坡角度为45°时,物体滚得最远。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如在《归总应用题》教学后,我设计开放题:学校举办艺术节,三(4)班需要24人表演,如果每个人需要买一双舞蹈鞋,请你根据信息(零售每双10元。批发10双一箱,每箱80元)设计几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比较实惠?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互相交流,并计算出至少要用多少钱。通过分组作业的设计,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并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让题库“亮”起来,分层作业,差异互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容易模式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时的指令性书面作业太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要从作业设计的分层优化上下功夫,摒弃千人一面的做法,从数学题库中挑选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对于教师来说,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根据其水平能力的不同,分为多个水平、多个考察层面。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课前为学生多考虑一些,就有可能让学生多收获一些。要让学优生获得思维拓展,让中等生获得思维发展,让学困生获得思维开展。这样一来,学生就获得了差异化进步,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那一份成就。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进行了分层次设计:

  A.在长方形菜地里种菜,长方形长8米,宽5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基础类题目)

  B.测量正方形的水池发现其周长为40米,请问其面积为多少?(提高类题目)

  C.学校要用24米长的围栏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花坛,如何围才能使各边长度为整数呢?怎样围面积最大,怎么才能种上最多的花?(拓展类题目)

  通过三种不同层次题目的设定,让学生根据不同水平来进行自主选择,分层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量力而行,一些想要挑战自己能力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拓展类题目,而一些基础类的题目则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循序渐进,有所选择。通过作业的弹性设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各尽所能,均有所获。

  拓展题目是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多样性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另外,在课堂中我还进行预习的弹性作业设计,通过四个步骤来进行:找出要求什么,找出怎样求,找出为何这样求的理由,说说你的困惑。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听课的时候也做好准备。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设置层次性作业,旨在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发展,在不同的层次上获得数学思维的拓展。

  四、让学生发现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有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将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而实践性作业就是一个架起教材和实际生活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展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完《升和毫升》一课后,我设计这样的作业:找一找用升或毫升做单位的物品,去超市观察采集相关的量杯,动手实践操作,看看一升的水倒进自己的饭碗里能倒几碗,倒入自己喝水的杯子里能倒几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升和毫升形成一个直观的概念,也有了生活经验。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和发现,能够体验学习的实用性,就会把学习转化成一种自我需要。

  又如在学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实践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写出制作步骤,并且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在进行作业检查环节,学生通过记录发现圆柱体底面的圆不容易做好,这时可以采用先画圆,确定底面然后再根据底面来确定圆柱的方法。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带领学生在班级中讨论,并进行第二次作业设计:请采用先画圆后确定圆柱的方法来制作圆柱体。这样学生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活动性的实用作业,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就能激发兴趣,乐于探索。当然,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依据实际情况,以活动探索为主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检测,不仅对所学知识能够复习巩固,而且更能探究实践,获得情感和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作业的弹性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入手,让作业成为学生丰富生活的向导,延展学习空间,打开数学的天空,开启探索的潜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oxuejiaoyulw/2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