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师是指在学校任职1~3年的教师,由于任职时间短,又称新教师。初任教师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高,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当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低效日益阻碍着其向成熟性教师的过渡。
【摘要】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课堂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过高与现实出现偏差等是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文章针对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现状并结合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
一、初任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意义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与课堂教学效果性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1]有效的课堂管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实践中课堂管理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有管理无教学的管理,也不存在有教学无管理的教学。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协调师生关系、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调节班级结构、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困扰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而初任教师不能认识到课堂管理和教学之间关系的本质,往往顾此失彼,管理低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其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从新手开始的。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是衡量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初任教师的有效课堂管理主要指初任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如何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懂得课堂管理策略,而且会使用课堂管理技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初任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
1.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
初任教师由于缺乏对课堂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反思,在面对课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初任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必须具备调控课堂行为、协调解决课堂问题、优化课堂环境等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上,却很少意识到自身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只是觖决问题,而不去思考引起此问题背后的原因。只解决问题不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只是缓解了问题的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根除问题,防止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初任教师只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班级课堂管理的反思的必要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高于课堂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初任教师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课堂管理问题是由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课堂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如一位新任教师所说的:“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比教学能力更加重要,应该得到重视。”[2]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忽视课堂管理方法学习。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把课堂管理课程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也少,在教师基本教学素质考核中也没有把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初任教师在职前教育实习中缺乏系统的课堂管理指导,也缺少参与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实践机会和经历。由于以上原因,初任教师在任职后面对课堂管理中复杂的问题束手无策,这时有的教师回避问题、怀疑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因为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管理失去信心。
3.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起初的校内支持、帮助对初任教师至关重要,其中,校长和指导教师是关键。[3]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校长有这样的观点:“初任教师在大学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对于胜任课堂管理绰绰有余。”由于学校领导过高地估计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导致了在指导教师指派上任意,随意性大,不考虑初任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选派指导教师。学校在选派指导教师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任命前也不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也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学校对指导效果也没有严格要求,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详细指导计划,缺乏辅导方法和经验,业务水平不过硬,在指导初任教师时没有尽心尽责,对初任教师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在无效和放任指导下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4.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过高与现实出现偏差
初任教师入职初期处于热情高涨期,自我期待较高,想法往往脱离实际,他们往往为了出成绩以获取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而忽视了课堂管理应遵循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重教学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自信,自认为师范生阶段受过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熏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地认为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扰。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理想不等于现实,理论不等于实践。初任教师忽视了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时,由于初任教师缺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这不但不利于课堂管理问题的解决,还加重了问题的产生。有些教师把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学生的问题,忽视了自身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些教师不反思实践寻找有效策略就怀疑所学理论的真伪,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三、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班级课堂管理反思,进行叙事研究
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是深刻的,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4]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反思呢?当前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反思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任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以自己的课堂管理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揭示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初任教师应以叙事研究为平台,通过审视自身课堂管理过程,梳理课堂管理中的突出事件,深刻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反思课堂教学时的管理风格,深刻剖析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行为,以此为课堂管理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及时矫正自身课堂管理的不良行为,积极寻找课堂管理规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效率。
2.改革职前教育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职前教育在初任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职前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初任教师知识结构建构不合理,在任职初期课堂管理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为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有必要改革职前教育课程。现行除设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外,还应重视课堂管理课程的设置,把先前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课堂管理的能力并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实践岗位。在实习课程中重视课堂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给予实习学生课堂管理实践系统恰当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管理的机会,并要求严格书写课堂管理反思。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并重,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重视,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任职学校要严格选拔指导教师,重视对初任教师的培养
教师课堂管理经验的来源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直接经验较少,要想快速高效地发展,获得外部支持非常重要。一方面,初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炼,广泛涉猎,同时争取与专家“对话”交流、与同仁切磋,不断积累知识;另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组织的帮助。教师任职学校要为初任教师安排优秀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此外,为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和跟踪,并给予相应奖励或惩罚。学校还要建立班主任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制度,让新任教师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互相观察、互相讨论,使新任教师及时更新课堂管理经验。
4.去除先前观念影响,教学期望要符合实际
初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在任职前,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合理的期待和科学的生涯规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预测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要符合教学实践要求,期望目标要适中,这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要气馁,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做反思型教师,经常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与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对话交流,参与校本教育研究等,以此深化对课堂管理的理解,提高自己驾驭实践的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管理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2]南纪稳.新任教师的困惑与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3]张建平.国外初任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4]肖珑.多层次反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下一篇:数学教师评职称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