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很多人在业余时间也会玩的一种游戏,篮球现在也是国际间比赛的一种项目,很多篮球爱好者不仅爱玩篮球,也喜欢看一些球赛。本文是一篇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现代篮球移动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技能的有效手段。
摘 要:随着篮球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移动技术在篮球中越来越重要。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推论,理论分析等方法,从篮球理论研究的角度,归纳、分析、研究现代篮球移动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能力的主要措施。目的在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篮球运动的理论体系,同时为我国篮球运动的教学实践提指导。
关键词:篮球,移动技术,措施,移动运球
篮球运动是由在加拿大出生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Jams.Nai.Smith)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他受启发于当地青年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动性游戏,即在一块场地的高端,设置两个竹制桃筐,展开投篮比赛,这便是篮球运动的雏形。现代篮球运动飞速发展,各项技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高速度、高强度的对抗中,移动技术就显的非常重要。为更好的提高篮球竞技水平。本文就篮球移动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讨论有关教学训练的问题。
一、移动技术是篮球技战术的基础
一场篮球比赛时间为40分钟,一个队掌握球的时间约20分钟,5个队员平均每个持球的时间大约在4分钟左右。而不持球的攻防活动时间约达36分钟,因此无球移动的时间是有球活动时间的8-9倍。在训练过程中既要重视有球队员移动技术的训练,又应重视无球队员移动技术的训练。
篮球队员的移动是在制约与反制约的条件下进行的运动的。行动要受到对手的影响或阻挠。因此,篮球运动员的移动是在全身协调配合下,使身体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忽进忽退,并结合各种假动作欺骗蒙蔽对手,从而产生了篮球运动特有的移动技术。篮球运动员的移动技术训练不仅需要正确掌握多种的移动步法,提高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而且需要在对抗的条件下,合理的运用这些移动步法,使移动技术的运用做到及时、准确。
二、现代篮球移动技术发展的特点
1、攻击性强
表现为基本功扎实,具有重心低、起动、急停、奔跑移动快、目的性强。进攻中每一次移动有结合战术行动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威胁。放手中移动抢位积极,贴近对方破坏其习惯进攻方式给对方以最大的压力。例如:NBA中卡尔马龙与斯托克顿之间的“档拆”配合,他们俩的每一次移动都给对手形成突破上篮的得分机会。防守中除了平行站立姿势和斜步站立姿势外,现在还提倡一种美国式的防守姿势:两脚开立比肩宽、屈膝、重心要低、头部与进攻者肩部平齐、屈肘、手臂弯曲,手臂风车一样不停的摆动。良好的姿势为队员突然改变身体重心进行抢打,断球等攻击性动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变化多,衔接紧
表现在掌握的移动技术全面,熟练,运用中变化多端,真真假假,真假结合。各种脚步动作间的转换快速,灵活,合理,并能与投,传,切,抢位等技术有机结合,衔接紧密,协调一致,给对手以较大的威胁。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曾有一个经典的进攻动作场景,拉塞尔防守乔丹。乔丹一个右侧同步突破假动作。将拉塞尔骗至左侧,乔丹紧接着一个右手变向
拉球至左手运球接跳起后仰投篮得分,拉塞尔重心变换不及摔倒在地。此动作场景为球迷所津津乐道成了真真假假的突破动作的典范。
3、应用及时,掌握节奏
在进攻中能根据全队的战术要求时快时慢,快慢结合,掌握进攻节奏,充分利用时间差摆脱防守,防守中又能准确判断对手的行动目的,抢前积极防守,及时破坏对方的移动路线,在NBA的比赛中,我国经常可以看到矮个队员为防止高个队员的封盖,而采取时间差在突破上篮时利用高抛球来躲过封盖得分。
4、对抗性强
随着紧逼防守技术的发展,无球队员已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摆脱对手就能接到球,而是必须反复摆脱,利用虚晃并结合“反切”技术才能创造接球机会。这就要运动员连续不断的移动,在移动中打球,在对抗中见分晓。在现今比赛中,防守接球的队员,经常用手“罩住”接球队员手中之球。防守无球的队员,经常用胳膊“挂住”对手,在这些似拉非拉,似推非推的防守动作,裁判员却持赞同态度。我国篮球运动员遇上这种贴身防守感觉很不适应,心理上产生某种“恐贴”心情,体力上感到筋疲力尽,要摆脱,攻破这种防守技术。始终要与防守队员进行静力性,动力性力量对抗,消耗的体能大了,投篮命中率明显下降。
三、移动技术分析
1、移动技术分类:移动技术作为攻防技术的基础,其在篮球比赛中运用广泛,实用性强。
2、移动技术的动作结构及划分:分为准备性动作、功能性动作、结束性动作3个部分。
3、移动技术的运用:移动技术是通过各种快速、突然的脚步动作,达到进攻时摆脱防守,防守时防住对手,以争取攻守主动的一种手段。移动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随时掌握好身体中心重心的平衡和变化,以便及时、快速突然的改变身体的方向和位置,如起动、急停、滑步、转身、跑,跳等。
4、以球为中心:进攻队员根据球的位置和球的情况,运用各种脚步摆脱防守,移动到有利于进攻的位置去接球,进行攻击和投篮得分。为了摆脱防守,进攻队员的移动必须合“兵贵神速”的原则。
5、球、人、区、人球兼顾:防守队员必须按照“球、人、区、人球兼顾的原则”运用各种防守步法,综合运用变速,变向跑、后撤步、攻击步等技术,选择合理的防守位置,积极阻止进攻队员的活动,达到防止对手,破坏进攻的目的。
四、提高篮球移动技术能力的主要措施
1、提高教练员对移动技术的认识
教练员是一队之首,一个球队的移动技术水平与教练员的指导思想及平时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科学训练安排是分不开的。教练员应严格做到“篮球法规”中规定的移动技术训练时间占50%以上的要求,真正贯彻“移动打球”的训练指导思想。同时还应做到真正掌握当今世界篮球发展的脉搏,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移动技术。 2、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和移动技术是基础的意识
移动技术是篮球运动员运用各种脚步动作改变位置中、方向、速度和争取高度的方法,是篮球技术、战术的基础。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要靠移动技术来完成各种攻守任务。它训练起来较枯燥,乏味,故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是长期训练和教育的结果。教育指的是思想教育和移动技术理论的灌输:训练指的是移动技术的训练、身体素质的训练、作风的训练。训练中要突出“严”字,立足“苦”字。通过训练提高移动技术的水平,磨练运动员的意志。
五、科学有效的移动技术训练
移动技术的训练既是篮球训练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难题之一。理论上将应该是篮球训练工作的一半,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与训练中却经常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重要地位。目前随着运动员身高的增长,脚步移动训练应该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但恰恰相反,脚步移动训练的比重却是在逐渐减少。这个问题必须在我们训练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移动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建议如下:
1、移动技术可先按照他的动作规格进行教学,其顺序是:基本站立姿势、起动急停、跑、转身,跳防守步法。
2、在正确掌握各种脚步动作,基本步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移动技术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
3、为适应比赛中频繁移动的要求,在训练中应将各种移动技术组合成一套“组合技术”作为“脚下功夫”经常练习。
4、移动技术应分专项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特别应注意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灵敏,爆发力与移动技术密切相关的素质训练。
5、现代防守步法中的抢位防守是一种“格斗”技术形成不是你带球撞人,就是我阻挡犯规的格局。这就要从意志,技术动作的合理、敏捷,摔到后的自我保护动作等方面着手训练,并给队员创造一对一激烈对抗的训练条件。
六、重视高大队员的专门移动技术训练
我国的篮球运动员,小个队员移动技术较好,高个队员移动能力较差。由于高个队员的灵活性较差,脚步移动缓慢,当比赛中出现全场区域紧逼和综合多变的防守战术时,教练员不得不将他们换下场。现代篮球运动高度争夺愈演愈烈,为此,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高个子队员尤其是特高队员的发现和培养。以1999年参加全国少年甲组比赛的28名特高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少年甲组男篮特高队员的身高状况、体重状况、伤病状况、训练年限及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从事篮球训练的特高队员人数少、参加训练的年龄晚、身体形态不够匀称、运动员过早地出现运动损伤:特高队员篮球专项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训练水平中存在着运用有球技术较差、快速灵活的移动能力及完成动作的规范性方面急需加强,无氧状态下的专项耐力素质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对高个队员,一开始要个别对待,除了进行共同的。全队的一般训练,高大队员的个人移动技术,应由专人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素质情况和比赛中的位置特点进行专门的,特殊的个人训练。只有他们的移动能力得到提高,内线防守进攻能力加强了,外线队员才能得到解放,全队的攻击和防守水平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 杰,陶脉祥.篮球攻防脚步动作的教学与运用[M]体育函授通讯.2000.20-25
[2] 王 文,孙卫兵,贺京周等.对我国16-17岁少年男子篮球特高队员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3-16
[3] 勤 友,徐文升.篮球移动技术动作结构与分类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于.2002.17-19
[4] 于振峰.篮球[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17
体育科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四川体育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四川体育科学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期刊杂志。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 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