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现如今已是每个国家都会进行的一项工作了,对外交流不仅可以让各国的文化得以交流也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休克”现象时刻阻碍着各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就是一篇理论观察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其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由于在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存在障碍,引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为例,从 “‘文化休克’的内涵及阶段”、“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以及“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等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回避“文化休克”现象,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理论观察投稿,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原因,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休克”的产生过程,研究如何适应和克服“文化休克”给国际间交往带来的障碍和冲突,为确保跨文化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文化休克”的内涵及阶段
(一)“文化休克”的内涵
“文化休克”一词来源于医学术语,引申到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意思是指人类在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的时候,由于对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适应所产生的焦虑、紧张、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文化休克”的阶段
1. 新奇阶段。这一阶段的持续期大概一到两个月。在这一阶段,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接触到新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而感到兴奋和好奇。因此,“文化休克”现象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并不明显。
2. 沮丧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无法与非母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而感到焦虑和厌烦,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彷徨、紧张和挫败的情绪,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人际交往不顺等现象。这一阶段往往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心理上的压抑情绪偶尔还导致身体上的疲倦、头疼、厌食等不良反应。
3. 恢复阶段。在经历了彷徨、迷茫之后,第二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冲突开始逐渐适应,并针对“文化休克”现象寻求解决办法,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掌握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跨文化交际活动基本顺畅。
4. 适应阶段。到了这一阶段,第二外语学习者的烦躁、焦虑等情绪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语言环境的适应和对新的文化背景的接纳,能够利用第二外语与他人进行流畅的交流。
二、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是导致“文化休克”最根本的原因。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往往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误会甚至冲突。例如,虽然日本和中国都奉行儒家的“仁义”之道,但是中国人对“仁”的理解是“仁慈、和谐、平衡”,认为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与宽容是“仁”的精髓;而日本人对“仁”的理解则更趋向于“礼”,认为在社会上要长幼有制、尊卑有序,强者为尊。如果中日双方的交流者不能深刻理解彼此在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距,就难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隔阂,阻碍双方顺利交流。
(二)语言习惯的差异。语言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如实地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语言习惯上存在巨大差距,导致即使是同一词汇,也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发“文化休克”。例如,在汉语中“你”适用于一切第二人称,并且在同一辈分或同一级别的人之间使用的尤为频繁;然而,在日本,“あなた(你)”往往只适用于亲密的恋人或夫妻之间,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用“姓氏+职务/敬称(さん、さま)”等形式来代替“你”。一个简单的“你”字,在中日交往当中就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可见语言习惯对跨文化交往的影响之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也是导致“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我国,五月初五“端午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以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举家团圆的形式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日本,这一天却是“男孩节”,是属于男孩子们的节日,其特有的庆祝形式是在门窗上面插上菖蒲、并在院中悬挂鲤鱼图案的旗帜。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这些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不了解,则很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导致“文化休克”。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同一国家的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定势,也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例如,同样是拒绝他人的宴会邀请,中国人会直接回复“对不起,我去不了。”而日本人则会用“我当天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做。”这种句式,不直接做出拒绝,而是让对方通过领会自己的语意来做出委婉的拒绝。再比如,如果中国人邀请他人去看电影,会直接说“你想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而日本人为了显示出自己并不想强迫他人做某事,将句式调整为“你不想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不能突破彼此的思维定势,则很难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给交流带来困扰。
三、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
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有很多,本文从“心理策略”、“意识策略”、“能力策略”和“知识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理策略。要想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始终保持如下心理状态。
1. 乐观。大多数人在面临“文化休克”的时候都难免表现出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这时候就要始终提醒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用开朗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培养自己虚心学习、大胆交流的信心和勇气。
2. 耐心。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一个漫长的学习、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因此,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始终保持耐心,时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调整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尽快适应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 细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细心留意对方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及时做出调整,使自己尽快克服“文化休克”,与对方实现文化融合与交流互动。
(二)意识策略
1.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是指摆脱原有文化体系、道德标准、语言习惯和思维定势对自身的干扰和束缚,对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抱着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接受和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积极避免“文化休克”的意识。例如,与中国人不同,日本人认为跟陌生人攀谈不仅不是热情的表现,反而是没有礼貌的行为。那么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的过程中就要自觉的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他们在与人交往方面的习惯,不贸然找他们搭讪或攀谈,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给双方交流带来误会或障碍。
2. 文化整合意识。伴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交融脚步的加快,无论是东西方文化之间、还是中日文化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因此,要想克服“文化休克”,就需要具备文化整合意识,在学习、掌握和应用其他国家语言,了解、熟悉和研究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对其文化进行筛选,对一些落后的、糟粕的文化进行剔除,对一些先进的、精华的文化进行吸收,在促进本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有效回避“文化休克”。例如,日本人有着做事认真、礼貌待人、乐于向他人学习等优点,我们就应该多多学习这些优点。同时,他们也有着做事偏激、思想刻板、待人冷漠等缺点,那我们就应该规避这些缺点。在这种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规避“文化休克”大有裨益。
(三) 能力策略
1. 提升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在解放思想、开拓眼界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到跨文化交际当中,就是要加强对对方文化的学习和对对方国情的研究,在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方文化背景、语言特点、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在与日本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日本人在用餐之前都习惯郑重其事的说“那我开始吃了”。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食物不仅是上帝的赏赐,也是劳动的结晶,表达了他们对劳动的崇敬之情。在了解了这种文化背景之后,我们就应该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自觉尊重这种文化,使双方在和谐友好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
2. 提升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主要是指秉承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化观,避免文化中心论的干扰,在坚持自己国家或民族的特性和信仰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并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例如,在我国,尊老爱幼往往是出于一种情感因素,带着浓厚的人情味。而在日本,尊老爱幼则往往出于对规则的尊重和社会秩序的服从,带着较强的秩序性。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两者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我们既要保持自身的“人情味”,也要兼顾对方的“秩序性”,使二者和谐统一起来,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3. 提升行为能力。行为能力也叫交际能力,指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双方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并始终保持流畅顺利的沟通。例如,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筷子短得多,那是因为在日本,每个人都只吃自己面前的菜饭,而不像中国人一样需要将筷子伸很远去夹对面桌子的菜。在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我们贸然发问,表示质疑,就难免让气氛变得尴尬。这个时候,就是锻炼我们交际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以及分析餐桌上的布菜格局,发现其中的奥秘,避免因为发问而导致尴尬局面的出现。这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也就是交际能力。
(四)知识策略
1. 加强理论学习。要想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理论支撑。因此,要回避“文化休克”,就需要加强对适应理论、文化冲突理论、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有计划、有规律的开展跨文化交际学习与实践。
2.加强文化学习。要想真正避免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干扰,从根本上回避“文化休克”,就需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对他国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等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充分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守则,并透过文化表象看到民族本质,从而避免“文化休克”现象。例如,要想避免与日本人之间的“文化休克”现象,就应该多阅读跟日本文化有关的书、观看跟日本文化有关的视频或浏览跟日本文化有关的网站,提升自身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储备,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3. 加强交流实践。“文化休克”是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现象。因此,要回避这种现象,也要从“交际”入手,加强与外国人的交流,并在沟通中不断发现、摸索、适应和进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结交日本朋友、在社交网站上与日本友人沟通等多种形式,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循环往复、不断进步。
4. 开展各项培训。目前,有很多培训方式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回避“文化休克”大有帮助。
首先,传统培训。传统培训主要指通过理论课学习、跨文化交际讲座、电教片放映、举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其次,情感培训。 情感培训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培训方式,通过跨文化交际情境模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外语能力强化训练等形式,提高受训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休克”现象。最后,实践培训。实践培训是为受训者营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受训者通过与来自目标语言国家的人进行口语交流,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克服“文化休克”带给交际者的干扰和阻碍,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艳军.浅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 居珈璇.浅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程茹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休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4]邓琬珂.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
[5]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6]杨希燕.刘佳汇.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简介:尹凤先,女,1975年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二语习得、社会学研究等
《理论观察》是黑龙江省齐 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主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关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为广大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创设发表最新成果平台,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 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