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交通大学论文关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5-06-29 17:21:55更新时间:2015-06-29 17:22:47 1

  摘 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人的城镇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外”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对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受群众欢迎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心理需求,队伍建设,调查和考评

  城镇化是今后一长段时间中经济建设最重大任务之一。新一波的城镇化被称为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将带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的过程,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就带来了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受文化的潜移默化,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促进“人的城镇化”,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积极有效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内外功”兼修,从内到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外”的一方面来说,主要在“联”,即动员和联合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无疑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但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仅靠文化事业单位是不够的,应该在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作用之外,努力联系和团结社会各界,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参加文化事业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农民工进城以后,主要散布在企业,企业恰恰是公共文化服务比较薄弱的部分。企业属于经济组织,企业的任务是生产和创造利润,有些企业虽然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经营服务的,与我们所谈的旨在保护公民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是一回事。所以怎样将公共文化服务向企业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太仓的实践来看,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努力与各社会组织或其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联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青妇等组织以及某些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与公共文化有交叠,如果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延伸拓展,就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面,比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单打独斗”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太仓举办“文化养老”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参加面广,呈现了一种多角度、全天候的覆盖范围。 这个活动就是由市老龄委、人社局、民政局和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养老”本来是人社局、民政局的工作,纳入公共文化范畴后,活动的品位提升了,影响扩大了,效果增加了。可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修好“外联”功。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功”的提高,更是值得重视。

  公共文化服务讲究的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应当重视服务对象的需求,一切从服务对象出发。这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内功”好不好的首要因素。服务符合对象的要求,才是好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对象,否则,你的服务再高明,曲高和寡,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人是精神的动物,有着复杂的精神心理需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较低的层次,在生理和安全这两类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对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追求。

  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从实现人的这些追求出发,来设计受群众欢迎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具体来说,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有以下类型:

  1、学习成长型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时代,学习的内容更多、更丰富、更广泛。公共文化可以提供阅读、查询等文化服务之外,还可以通过培训、讲座和辅导之类的服务,让群众开阔视野,陶冶身心,增长技艺。培训讲座或者辅导的内容,既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学术型的;既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比较贴近生活。因为不同类型的群众有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时间可以是短期的,一节课、一个讲座讲一个内容,也可以是阶段性的,一个内容分多堂课、多次讲座完成。有吸引力的培训或者讲座一定会深受欢迎。太仓2014年全年开设讲座培训50场次,深受群众欢迎,不少讲座听众爆满,不得不临时改换容量更大的场地。

  2、自我表现型

  人都有一定的表现欲。人是群居性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尊重和赞赏。这是人的情感功能的系统机能。精心组织,搭建平台,让喜爱文化艺术的人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互相切磋技艺,展示自己所长,从而引起他人的注意、赞赏和尊重,可以让人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比如太仓举办的“娄东戏台”,每月一期,迄今已举办了100多期,可以说长盛不衰,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容纳观众400多人的文化馆小剧场,每次几乎都满座。参加者大都是铁杆戏曲爱好者,他们自动报名,自动化妆,自动登台,互相切磋和交流演唱技艺。组织者则请了戏曲名家来点评,给演唱者添兴,让演唱者有所收益不断长进。

  3、健康娱乐

  说到底,文化活动是一种娱乐,一种自我娱乐。虽然娱乐有高雅和粗俗之分,但是在获得精神愉悦和陶冶方面,是一致的,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娱乐,就应当支持。八小时之外,紧张的劳动之余,人们有放松心情的心理需要。同时,活跃有益身心健康。许多参加活动的人感慨:多去活动室,少进医疗室。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阵地功能,利用节庆活动,以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4、社交联谊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都会追求友谊,喜欢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公共文化活动大都有这样的功能,即为志趣相投的人提供相识联谊的平台,尤其是一些阶段性的文化活动,时间跨度较长,更容易让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建立和发展友谊。

  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举办的。服务的对象既然是人,就要“目中有人”。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顾客”和“上帝”。只有了解和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优化,从而为“人的城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建设。打铁还靠自身硬。要建立三支队伍:一支是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本身的人才队伍。公共文化事业单位需要一支精干、高效和乐于奉献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他们中既应该有专家型的人才,也有应该有复合型的人才,一专多能,既能创作,又能辅导;既能策划、运筹于帷幄之中,又能实际操作,埋头苦干,把群众文化活动搞得风生水起。他们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一支是学者专家队伍。开设讲座,开展培训,需要一批来自大专院校和各行各业的学者和专家,与这些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组成“智力银行”形成丰沛的“智力”储备,才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支队伍是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服务工作面广量大,为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手不足的矛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支甘于奉献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是不可缺少的。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还需要做好建立健全两套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市民文化需求调查制度。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市民文化需求调查,使之成为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效的重要依据。市民文化需求调查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专项性的。比如开展免费开放以后,太仓市文化馆发放调查表,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就有的放矢,改进免费开放工作。这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首先要以现代评估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按照绩效评估的相关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主要突出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度。其次,可以考虑委托专业的社会第三方组织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再次,应将社会评估和目标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目标考核体系,社会评估应在其中占有相当权重,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监督的有效性,为优化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起到激励作用。这对修好公共文化服务“内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