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艺术百家杂志关于网络语“被+XX”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2-10 15:14:22更新时间:2015-02-10 15:15:08 1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本刊为双月刊,主编:章建华。国内统一刊号:CN32-1092/J,国际刊号:ISSN1003-9104。《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大众化的信息平台,作为一种与传统语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法,网络语言体现一种随意性、开放性以及诙谐性。近两年,一种新型的被字句,如“被自杀”、“被幸福”、“被小康”等词在网络上日益流行,并被人们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某种特定的语言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它既植根于某种的习惯表达,却又在常用语法规则和语义方面又有进一步的超越与更新。本文从语法结构、语义变换、语用含义、语法化等角度对“被+XX”这一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被+xx”,语法结构,语义表达

  网络是人们表达思想和诉求的一个平台,网络正改变着许多东西:生产、生活、交流方式等、伴随着网民在这个平台交流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随之产生。大多数网络语言都有如下特征: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甚至讽刺性等一系列特征。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讲,网络语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近年来,网络语言已经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亮相。当然,人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也存在着语义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等弊端。例如:当下流行的“被自杀”“被失踪”“被小康”“被消费”“被英雄”“打酱油”“稀饭”等。本文将从语法结构、语义构成、语用功能、汉语词语的语法化等角度分析这一网络语言。

  一、语法结构

  传统的“被”字句结构中的“被”字是用于构造被动句的关键词语。被字的作用在于引出实事主语(朱德熙,2004:202-203),表达了主要与谓语之间的被动关系。首先,关于“被”这个字的词性,各家说法不一,无一定论。诸多学者都对被字句进行了深入研究。被字句是包含介词“被”的句子,这里,被字的词性定义为介词(邢福义,2006)此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被字后跟的是表示施事的名词。

  被字句的使用一般有一下两种格式:1、主语+被+施事+vp;2、主语+被+vp。从这两个结构可以看出,被字句后面可以跟宾语来说明动作的施事,例如:(1)他的手被小刀划伤了;(2)这幢楼被政府强制拆除;(3)小偷被人们逮了个正着。从第二种结构看出,被字句的施事并没有明确出现,但人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施事可能存在的对象有哪些,例如:(1)他全身被淋透了;(2)从一开始就被切成生鱼块的鱼身上,恐怕怎么也联想不出鱼游动的形象吧。

  显而易见的是,传统语法中的被字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谓词都是及物性质的,主动语态的受事前置于被动语态的位置,这和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结构一致,如:(1)Tom was beaten by his father;(2)The victim was rescued by the team.不难发现,英语中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而不及物动词则没有被动语态。而在网络语言“被+xx”结构中,被字后面的对象可以是以下成分:

  (1)及物动词,如:喜欢 、录取、代表等

  (2)不及物动词:就业、结婚、自杀、失踪、辞职等

  如:一名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说,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替他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连这家公司的名称都没听过,于是,他“被就业”了。

  (3)情感表达动词:自愿、开心、幸福、寂寞等

  例如:重庆市某小学要求孩子们交9000元的“教师节慰问金”引起家长不满,然而教育局长却说,此费系家长自愿交纳,学生“被自愿”了。

  (4)形容词:寂寞、开心、贫困、幸福等

  (5)名词:小康,生活,全勤等

  如:江苏南通市要进行小康达标情况调查,地方政府让受访民众按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回答。于是,生活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6)字母或外来词:被3D ,被VIP , 被雅思,被托福

  (7)词组(动宾):被买房,被吃药等

  从以上新型被字句的构成可以看出:1 新型被字句中被字后面成分词性多样化,内容比传统的被字句更丰富多彩。2 新型被字句中的被字的词性也发生变化,从语法结构上看,网络语言“被+xx”是对现有语法规则的结构和颠覆,它可能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它没有语法上的限定,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它与传统的被字结构的语法成分有极大的不同。传统的语法结构中,“被”字后面的施事成分的有无标记着“被”字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介词,而网络语言中的“被”字结构更像一个动词结构,这一结构说明了受事都要通过实施者的某一具体行为而受到影响。

  二、语义层面

  (一)语义范围演变

  “被”这个字最初的词性是名词,指的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寝衣也,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这是《说文解字》里提及到的关于被字的意思。。而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记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这里的“被”字同样是指衣服的意思。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这里的被是指:被覆,遮盖的意思。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这里的“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被”由名词变为了介词,表示“被动”“叫”“让”。

  在新型网络“被+xx”句型中,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遭遇”,“遭受”的意思,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解释,如“被房奴”中的“被”是指被迫,被迫成为房奴。而“被自杀”,则并不表示“被迫自杀”的意思,而表示他杀的意思。同理可推,“被就业”并不是指默认被迫就业,而是指“失业” ,这里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结构省略了“说,认为,认定”等一类词。如果将其还原,则是“被说成+xx”,然而言者故意将“说成”二字省略,目的是通过言与行的反差形成强烈的修辞效果,体现了一种修辞功能,具有反讽的效果,表现了对现状的不满,对社会、对政府、对权利的不信任,表现人们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二)语义情感色彩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被字句与传统的被字句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被字句都没有出现施事,没有点名道姓的表达出谁是动作或行为的主体。它只是人们单纯的表达自己愤怒、无奈、悲伤、反感的情绪。它同时也反应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对人们的语言表达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的发张变化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心理。同时,它也是人们民主意识增强和发展的一个标志,表达了公民作为权利主体要求被关注、被尊重的强烈心声。

  (三)语义变化原因

  被动式,一般而言,是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受损害等,或是引起不利的结果等。因此古汉语中的“被”字句的语义表达功能都非常有限,而现在的被字句的范围扩大了,突破了传统被字句的表达形式,被动句的使用似乎也不再囿于传统语法的束缚。有人认为这是欧化语法的结果,例如:一经语料库分析,汉语中的短被字句,即未出现施事的被字句与长被字句相比,数量明显增加,吕叔湘认为短“被字句”的增加时收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即有语言接触的成分在里边。而贺扬指出:没有语言接触的影响,汉语的“被字句”同样会发生变化,但是其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和某些细节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然而“被字句”的使用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汉语语法的束缚,这也是欧化语法最终得到汉语使用者认同的最终原因。

  三、语用层面

  语言学家格赖茨提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应遵守合作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四个部分(Grice ,1967)

  (一)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

  (1)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二)质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三)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要有关联

  (四)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炼;(4)井井有条。

  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赖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特殊会话含义”。“特殊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幽默也就时常在这时产生。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对话一方说话内容如果包括诸如“被自杀”“被就业”等一类词语的话,从合作原则来看,说话者违背了质的准则,因为自杀是一个及物动词,它只能表达某一施事主语所要进行的动作,被动受事就不是自杀而是他杀或者谋杀,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说某人因为何种原因自杀了,却很难听到某人“被自杀”了。纵然说话一方违背了合作原则,但听话者仍能通过语用推理推到出说话者想表达的除字面意思以外的深层次含义。网络语被字结构是根据语言环境对表义进行否定,得出会话含义。

  四、“被”字的语法化

  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

  语法化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较长的历史,但作为正式的理论提出是在近几十年,一些理论问题尚未定型,因此目前的定义自然不只一个。

  国内许多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2006)

  语法化有两层含义:(1)作为一种用来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框架,语法化指关于语言演变研究的部分(如:词汇项和结构是如何进入某种语境来表示语法功能的?语法项是如何发展出语法功能的?);(2)作为一个涉及实际语言现象本身的术语,语法化指借以使特殊项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具语法性的演变步骤。

  “被”字的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法化的例子,它的语法化程度非常高,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性也非常强,从词性方面来看,被字由最初的表示“被子”“衣物”的名词演变为后来用做介词,后面直接接动词,且主要接及物动词,表示遭受之意。再后来,人们开始关注“被”字后面的动词,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被”字的意义减弱,减少至只作为白哦是被动的意义的标志。被动句经过一系列词性的变化,被动句表达也渐渐固化和成熟。

  五、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正是社会各种不同因素及个人的不同特征同时也对语言产生了影响。总之,语言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社会不断进步,给语言提出新的要求,一系列的新词语应运而生,而在网络活跃的今天,网络语更是及其盛行。新型网络语“被+XX”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它反映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诉求,极大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邢福义.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刁晏斌.近代汉语中“被+实事+谓语”式“被”字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4).

  [4]沈家煊.世说新语三则评说――被自杀 细小工作 有好酒[J].当代修辞学,201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