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核心期刊网范文郑开片方言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4-10-18 14:47:07更新时间:2014-10-18 14:47:35 1

  中原官话郑开片分布在河南、河北两省的部分地区,该片区方言研究在方言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摘 要:从方言片界定、语言本体等方面梳理研究成绩,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个人的看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期刊网,郑开片,语言本体,综述

  一、郑开片界定

  根据贺巍(2005)对汉语方言分区的最新界定,郑开片属中原官话区。郑开片包括24个县市,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濮阳市、濮阳县、滑县、长垣县、封丘县、原阳县、兰考县、民权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尉氏县、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鄢陵县、南乐县、内黄县、清丰县;河北省:魏县县城以东、大名县。笔者以“郑州、开封、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原阳、兰考、民权、杞县、通许、中牟、尉氏、荥阳、新密、新郑、鄢陵、南乐、内黄、清丰、魏县、大名、方言”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等多款检索引擎为检索工具,共检索到71篇研究成果。其中,语音27篇,语法25篇,词汇16篇,综述 3篇。

  二、郑开片方言研究成绩

  (一)语音研究

  1.共时研究

  (1)音系整理

  多数文献从共时角度描述方言点音系。周庆生(1987)给出郑州方言音系。翟富生(2000)列出濮阳方言音系。郭珊(2010)从郑州话的声韵调、连续变调两方面说明郑州话的特点。李学军(2012a)描写了内黄话的音系、语音特点,并整理了同音字表。李学军(2012b)还阐述了内黄话的内部差异,分析了其声韵调系统、共时音值、历时音韵的特点,并对两字组连续变调、形容词重叠变调、儿化韵、D 变韵、词合音等进行全面考察。吕军伟(2013)总结了中牟话的声韵调、语流音变现象。张振华(2012)在对当地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语音分析,初步总结清丰话音系。王永刚(2012)梳理了清丰话音系。

  (2)部分特征研究

  一些文献研究方言点语音的部分特征。吴继章《魏县话双字组连读变调》给出魏县城关及周围的变调情况。王森(1998)提出荥阳话的K化变韵、U化变韵。范凤菁(2011b)提出濮阳话中的尖团音,并对尖音作了探源。张婉琳(2013)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民权话的调值。张云云、李景红(2013)采用石锋的声调格局理论,利用Praat软件,得出新乡话声调的声学数据和五度值。

  (3)语音比较研究

  涉及共时比较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有潘晓旭《兰考方言语音研究》、董红艳《魏县方言(中片话)语音调查研究》、刘丹丹《尉氏方言语音研究》、周昕《河南开封方言语音研究》、朱晶松《徐州及洪洞、洛阳、郑州、金乡方言的比较研究》。

  朱传玲(1989)将开封话与普通话对比研究。尹大仓(1993)给出大名方言音系,通过与北京话对比,归纳出大名话的语音特点。张伟丽(2007)把通许话中单韵母ê[?]与广韵、中原音韵、明清音系及普通话韵进行对比,得出“古今文白异读相反”。刘荣琴(2008a)比较滑县话与普通话,得出滑县话的语音特点。王育信(2013)从声韵方面分析行政区划分沿革和地理环境对台前话的影响。

  2.历时研究

  语音方面,历时研究成果较少。李书敏《大名方言尖团音今读调查研究》(2008)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内部差异的比较,总结出大名话尖团音历时音变的特点。范凤菁(2011a)通过与普通话对比,提出濮阳话中存在“文白异读”“异源层次”。夏丽萍(2012)提出,河南境内子变韵存在 “[au]―[ou]―[?u]―[?]”的演变序列。张慧丽(2012)通过语音实验研究了Z变韵从长音型向融合型转化的过程。

  (二)语法研究

  涉及语法研究的硕士论文有李敏《开封方言估测类语气副词研究》、鲁冰《中牟方言介词研究》、林娅利《清丰方言与体貌相关的几个助词研究》、耿三琳《郑州方言中的几类主要助词》、张恒《开封话的“给”与“给“字句》、李晨《民权方言揣测类语气副词研究》。

  1.句法研究

  部分文章侧重描写特定句式、句法结构。鲁冰(2010)描写了中牟方言中的平比句、差比句。如,“比较前项+跟+比较后项+一般+比较结果(AP/VP)”(肯定性平比句),“比较前项+跟+比较后项+不一般+比较结果(AP/VP)”(否定性平比句)。吴继章《魏县方言结构二题》描写了魏县话两种特殊句法结构,即:“在+处所词语”“VP/AP+地/个/地个/的个+龟孙等+了”。

  2.词法研究

  (1)助词

  翟富生(1999)描写了助词“咧”的语法功能。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与“着”有关的两个问题》提出 “淋着”“打着”等中“着”的两读问题,并分析“着”“子”的同音相混。曹利华(2007)提出,助词“家”是表将来的时态助词。王素改(2012)总结了助词“都”在句中的语法分布、作用。汪国胜、王自万(2013)提出,助词“得”和“得能”表示可能意义时的用法不同,除“得”的否定用法较为自由外, “得”的肯定用法、“得能”只出现在特定的结构中。

  (2)副词

  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