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文学期刊推荐及范文《诗经》英译本中的文化杂合

发布时间:2014-10-16 15:10:03更新时间:2014-10-16 15:12:35 1

  月期刊咨询网文学期刊推荐省级期刊:《决策》,杂志定位:聚焦公共决策事件、探讨公共决策艺术、传播公共决策新知、分析公共决策案例。风格:原创性:刨根问底的调查意识可读性:生动流畅的表现手法思想性:尖锐深刻的分析能力权威性:独家独到的决策解析。
  摘 要:从杂合化理论的角度分析《诗经》里雅各译本和汪榕培译本中的文化杂合。通过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译例分析我们发现《诗经》英译本在翻译原文本的一些具有文化特殊内涵词时普遍存在杂合化现象,进而分析了文化杂合对《诗经》传播以及译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英译本,文化杂合

  一、引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同样吸引着西方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对其进行不厌其烦的翻译,进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译本。自从《诗经》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于1626年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五个世纪。在这期间,《诗经》被译为法语、德语、英语等许多西方语言。这些译本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诗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纵观《诗经》的各种译本,我们都会发现当中都有非常明显的文化杂合现象,下面我们将运用杂合化理论分析《诗经》里雅各译本和汪榕培译本中的文化杂合。

  二、杂合化理论

  杂合化是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翻译研究的学者将其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用杂合化理论解释了许多以往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翻译研究中的杂合化,就是说译本本质上来说都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杂合后的产生的新的文本。这种文本是翻译过程的产物。对于目的语文化来说,这种文本显得有些奇怪,因为它有很多与目的语语言与文化相异的地方,读起来比较"另类"。这些另类的地方并非译者的能力欠缺造成的,而是译者的翻译策略使然。杂合化译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文化交流的需求。根据韩子满的分类,杂合分为原文杂合和译文杂合。本文讨论的译文杂合是指译文有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也有源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成分。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采用奈达对文化的定义及分类。奈达认为,文化是"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的总和。(奈达,1993:105)他把文化分为五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语言文化;5.宗教文化。

  三、下面我们就从这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三个方面分析《诗经》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杂合。

  1.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具有文化特征的生物个体与它本身及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特定文化含义,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物产种类也不同,因此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生态文化。根据统计数据,诗经中一共涉及178种植物和126种动物(方莎莎,2008:216)。这些生物名称,时常通过赋比兴3种手法,出现在诗歌中,而通过赋比兴,普通的生物就被附上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他们的名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杂合了中西文化的意象,这些意象对英语读者来说陌生的、异质性的。

  翩翩者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