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核心期刊《环境科学导刊》,《环境科学导刊》是云南省环保厅主管,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类环境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3-1205/X;国际标准刊 号:ISSN1673-9655。本刊突出介绍环境生态研究、湖泊、流域、区域开发与环境研究和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西部开发、云南省生物资 源丰富和高原湖泊众多的实际,以较大篇幅介绍生态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流域和区域开发中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以及高原湖泊水生环境、开发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生态建筑的概念以及建筑节能的应用理念,通过一些技术应用的点和面,对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地域性建筑节能
通过各种技术与设计手段,保证建筑使用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节能。近年来,冠以“节能建筑”、“生态建筑”、“高科技建筑”、“智能化建筑”、“环保建筑”等时髦名称的建筑越来越多,而实际上,真正有效实现建筑的生态效应,环保功能的却也只是凤毛菱角。究其原因,多是由开发商跟风炒作之故造成的,实际上并未真正的以生态和环保的目的去进行设计和开发。本文就围绕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通过一些实例和技术应用的点、面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一、对生态建筑的系统要求和衡量指标
要打造生态建筑,就要使维系建筑存在的应用系统首先达到生态效应。
1.能源系统
对常规能源(电、煤气等)从管道供给系统上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多条管道入户;对围护结构和冷热系统进行节能设计,鼓励使用新能源和生态能源,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冬季处于20-24度之间,夏季处于22-27度之间
2.水环境系统
在室外设立污水处理再利用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采用节水型器具,采用节水型景观用水系统;合理设计生活用水系统,提供优质的直饮水和足够的生活用水。
3.气环境系统
室外空气质量要求达到二级标准;室内保证自然通风,卫生间有通风换气设施,厨房的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
建筑设计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外声环境满足:室外日间声小于50分贝,夜间声小于40分贝;室内日间噪间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5.光环境系统
室内设计要满足日照时数,尽量采用自然光;室内外避免光污染,如:强光广告、玻璃幕墙等;提倡使用太阳能绿色照明和节能灯具。
6.绿化系统
绿化应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作用机制,具有清洁空气、释放氧气、调节温湿度、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提供适用、优美的户外休闲娱乐场所;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小区雕塑等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功能。
7.废弃物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应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实行分类收集,收集率100%,分类率50%以上。
8.材料系统
3R材料使用量比例达到30%;拆除时材料总回收率达到40%;应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无放射性、无挥发放,有益健康的材料;应采用取得环境标志的材料。
总结而言,生态建筑首先在生理生态方面要有广泛的开敞性,要采用无污可降解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工程设计方面则要符合无废无污的闭合循环原理。绿化要立体和合理,有利于周边地域的生态。要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能耗。再就是建筑的文化及艺术内涵要具有时代性。
从专业角度而言,衡量建筑的生态效能,主要从三个主要指标着手。
①生态滞竭系数——测定建筑能量的流畅程度
②生态协调系数——测定建筑的组织合理程度
③自我调节能力——测定建筑的生态成熟度
二、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关键和原则
传统建筑的能源消耗之所以大多受限于建筑规划以及体形设计的不合理,建筑材料的性能不佳,建筑使用设备效率不高等等。从节能技术的途径来看,要充分降低建筑能耗,技术应用的途径就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改造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符合节能标准要求,因为围护结构的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构成。其次是合理的合理的体形设计、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第三要合理规划,改善室外微气候。第四要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五则是要尽可能提高建筑设备的节能效率。
实际上,技术永远只是手段,节能效果才是真正的目的。节能产品的堆集,不一定能达到节能效果,这就相当于有名的“短板理论”,用许多条木板拼装成一个水桶,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建筑采用了中空玻璃、双层中空玻璃、辐射玻璃、断桥铝合金等门窗产品,但这些高档次的门窗产品如果不同外墙保温配套设计,则会产生负面的效果【1】。所以节能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选用适用技术和设备,对单项技术和设备,既不要求最贵,也不要求最好,更不要求最多,相互匹配与消灭“短板”,才是最重要的原则。
三、地域性建筑设计和节能技术应用
寒冷地区建筑构造处理要综合考虑冬季防风与夏季导风的措施,开口部位冬季要进行保温夏季要进行隔热,要尽量断绝冷桥,夏季房屋与开口部位要进行遮阳处理,重点要做好外围护结构保温与隔热【2】。对寒冷地区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重点是设置气候缓冲层、进行冷风控制、设置太阳能采暖或制冷系统以及利用覆土保温及自然空调系统。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设计要采用舒朗开敞的建筑形式和建筑布局,考虑夏季导风的措施,兼顾冬季防风,平、剖面要组织自然通风,开少量东、西窗以利于自然通风,采用浅色的建筑立面。建筑的构造处理要致力于提高窗的热工性能,对外墙、屋顶进行隔热处理,开口部位在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夏季房屋、窗口应进行遮阳。适应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适用技术手段设置内庭院,形成局部冷、热源。采取防止地面泛潮的措施,如采用蓄热系数小或带有微孔的耐磨材料(如防潮砖等)作地面面层、底层房间设置腰窗等。
干热地区建筑设计要尽量减少直接暴露于阳光照射下的外墙面积,平、剖面要组织自然通风,宜采用浅色的建筑立面,尽量减小开口面积,多利用北向开口采光。构造处理上要对外围护结构进行遮阳与隔热处理,最好采用双层屋面和墙体。要采用厚重材料作外围护结构,以及采用间歇通风的方式。适用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棚架、植被等减少房屋周围场地的热反射。设置水院、绿荫院等创造局部冷源。充分利用覆土保温隔热。
湿热地区建筑设计要采用开敞的建筑形式和建筑布局,平、剖面组织自然通风,各个方向都要进行遮阳处理,通过设置回廊、挑台、挑檐等创造阴影下的户外空间。构造处理原则是设置回廊、挑檐等创造阴影下的户外空间。可以底层架空,利用地板下层空间通风降温。采用轻质隔热材料作外围护结构。外围护结构进行隔热处理。适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采用蓄水屋面,采用种植屋面以及带有通风间层的外墙、屋面等。
四、传统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探讨
1.门窗
①在木门中间或内外贴置聚苯乙烯板,可以提高保温效果。
②窗框要避免冷桥。积极采用双玻或三玻窗,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3】。
③室内可使用镀膜窗帘。
④室外可使用集遮阳、保温、隔热与防盗为一体的外窗帘板。
2.外保温技术
①在外墙外表面粘贴或钉固聚苯乙烯板。
②将聚苯板浇筑在混凝土墙外表面。
③抹上保温浆料,外贴加强网布并用聚合物浆料抹面。
④在外墙内表面贴岩棉板或聚苯板,再贴石膏板,抹饰面材料。
⑤在外墙内表面贴预制保温板,抹饰面材料。
3.屋顶
平改坡:过去,我国多采用平屋顶,这种做法防水较为困难,且耗能较多,平改坡并内置保温材料,不仅提高了的热工性能,还有可能提供新的使用的空间,也有利于防水。
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改善室内舒适度的有效的办法,但要考虑屋顶荷载,注意做好屋面防水处理,并选择适当的植物,以防后患。
4.太阳能利用
在平改坡时,结合太阳能集热器采集能量的最佳坡度确定坡屋面的坡度,使二者结为一体,有条件的也可设置阳光间。
5.采暖系统
有条件,可改为双管系统,并安设热计量表;一般情况,可在单管系统上加旁通管,并安设热量分配表,也可以满足要求。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环保、低碳和绿色的追求,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将是实现这一追求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一方面新建筑的设计要立足生态性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同时对于传统的建筑要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使之符合时展要求。由于传统建筑能耗大,且体量大,数量多,所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既能避免能源资源的浪费,又能提高建筑热舒适度,还我们一个清澈的蓝天。而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已成为我国当前紧迫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曼英.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节能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137-139.DOI:10.6049/kjjbydc.2012GC0188.
[2]徐斌,龙林爽,孟宪春等.不同典型气候区内建筑屋面及外墙使用隔热涂层后节能作用的分析与评价[J].太阳能学报,2012,33(4):670-676.
[3]杨辉,杨闯,郭兴忠等.建筑节能门窗及技术研究现状[J].新型建筑材料,2012,39(9):84-89.DOI:10.3969/j.issn.1001-702X.2012.09.0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20357.html
下一篇:环境科学论文节能减排方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