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向评职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04-23 10:01:36更新时间:2013-04-23 10:02:59 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污染源增加、污染物增多、污染范围逐渐扩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而且破坏了农村人居环境,动摇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甘南州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方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令人堪忧。本文主要归纳了甘南州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甘南州,生态立州

  一、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在1100—492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在1-13℃,森林覆盖率约22%。

  甘南州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比较复杂。西北部碌曲、玛曲、迭部三县及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部分地方地势高亢,相对平坦,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长冬无夏,草场面积大,是黄河、大夏河、洮河等河流的主要水源补给区或发源地,畜牧业相对发达。其中在碌曲、玛曲、夏河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为41.8万公顷,是黄河上游的“蓄水池”和绿色生态屏障。东南部舟曲、迭部两县山大沟深,海拔在1100—4920米之间,气候特征明显,白龙江贯穿全境,水能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的主要林区之一。东北部临潭、卓尼及夏河三县部分地方,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农牧林交错,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

  二、甘南州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湿地环境恶化

  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湿沼旱化,冻土消融、冻土层变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并伴随着超载放牧,鼠害破坏等原因,甘南湿地面积逐年萎缩,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盐碱化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直接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和草地植被破坏严重

  甘南藏族自治州属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林牧交错区,境内草原面积达到70%以上,林地面积达到25%,是甘肃省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但由于长期农村能源短缺,农牧民生活燃料的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焚烧畜粪、秸杆、草皮,对草原和森林植被的破坏日益加剧,林线后移,森林面积和蓄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生态破坏

  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尤其是在水电、矿山、公路开发项目中,企业重建设、轻环保,重经济指标、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四)农牧区环境卫生差

  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垃圾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

  (五)化肥、农药污染加剧

  我国农药利用率仅为30%左右,有的还不到10%,大量的农药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甘南州也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引起污染的现象。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

  三、甘南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甘南州自然条件恶劣,能源短缺问题突出

  有史以来,由于甘南州大部分地区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闭塞,主要以农牧、林业为主,经济结构简单,加上干旱、霜冻、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天然林保护、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实施后,从根本上还没有解决农牧民群众放牧难、燃料难、建房难、增收难的问题。

  由于长期农村能源短缺,农牧民生活燃料的大部分依靠砍伐森林,由此也造成了森林和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

  (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

  甘南生态地位重要而独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已经发挥,受益地区主要在下游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但长期以来,投资、担责及建设管护任务均由上游承担,形成了“公众受益,少数负担;下游受益,上游负担”的不合理现象。

  (三)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滞后形成反差

  由于甘南州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上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的政府购买机制等尚未形成,这对国土面积大、经济总量小、生态脆弱、环保任务繁重的甘南而言,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制约。

  (四)公众环保意识亟待进一步加强

  甘南州属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收入门路少,加上农牧民科技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致使群众偷砍盗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滥铲滥挖藏中药材、冬虫夏草破坏草原的现象屡禁不止,牧民群众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五)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

  农村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甘南州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而且如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构和队伍。

  (六)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 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沟, 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 特别是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 政策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 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 而甘南多为国家级贫困县, 无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大力推行生态立州战略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其中包括:

  1、对重点领域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启动实施国家天保二期和藏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加大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全面提升甘南林业生态价值与服务功能。加强玛曲、尕海等重点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切实抓好舟曲灾后重建生态恢复治理。

  2、推动全州国民经济向生态经济方向转型

  促进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和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限制化肥农药使用,严禁违规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严禁高污染企业进入甘南。重点强化格萨尔、忠曲、早子沟金矿等尾矿坝及废弃物综合治理。

  3、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进以确权发证,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把林权落实到林农,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进果园,种苗,木材,森林旅游产业工程建设,力争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特色鲜明的林产品基地,构建品种丰富,规模可观,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

  (二)集中力量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是导致农村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

  决农村燃料缺口问题将会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无法实现既定的封

  山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要积极深化甘南藏区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从藏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出发,以太阳能开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解决项目户生活用能短缺的问题,逐步改变项目户生活用能方式,优化用能结构,提高项目户生活质量,促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帮助农牧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正在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根据《生态补偿条例》,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开发、流域和生态功能区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区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补偿范围。对于跨地区、跨区域,关系到全国的公共产品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由中央政府提供补偿经费。对于地方性公共产品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由省级政府提供补偿经费。以流域生态补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助、对口支援和项目协作等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

  境建设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31.

  [2]甘肃省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甘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2007.5.

  [3]钮金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2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