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矿业论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6-11 10:39:46更新时间:2014-06-11 10:40:29 1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是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力、的综合性地学学术理论刊物。原刊名《北京地质学院学报》,创刊于1957年,文革期间停刊。70年代初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武汉,学院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学报在停刊20年之后的1981年复刊,更名为《地球科学一一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学报复刊至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复刊阶段(1980—198;年)主编王鸿祯副主编陶世龙主持工作。卢作祥,闻立峰,徐乃和,杨光荣,王亨君同时参加了复刊工作。在筹备复刊期间克服了迁校带来的种种困难,终于于1981年正式复刊。经主编和同志们反复研究,确定学报复刊刊名为“地球科学”,确立了学报的办刊宗旨,并提出“坚持实事求是、鼓励创新精神、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百家争鸣,繁荣学术出版”的办刊方针。实践证明,取名“地球科学”从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二阶段为巩固发展阶段(1984—1986年)主编翟裕生副主编卢作祥主持工作。在这时的《地球科学》的出刊质量和出版周期渐趋科学和规范化,从刊期上作了改革.认不定期到定期到双月刊,论文的刊载量大大增加了,学报的发行量达2000余册,居武汉高校学报发行量的首位。

  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全面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主编赵鹏大副主编王亨君主持工作。1987年11月;日武汉地质学院与原北京地质学院合并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更名为《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复刊19年以来,学报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办刊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新闻出版阵地,坚持《地球科学》力、刊宗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在出版编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从1957年创刊到现在学报共出刊:24卷、118期、发表论文1781篇,出色和创造性地完成了学校交给学报的出刊任务。

  尤其是1987年以后,学报在铰党委、校行政、编委会的领导下、经过编辑部全体同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使《地球科学》学报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进入《EI》、《CA》,《PX(》,《CBST》等世界著名国际检索系统。并在1997年获得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的殊荣。回首学报复刊后所走过的历程是一条充满荆刺艰辛的创业之路、更是一条开拓辉煌之路!

  80年代初,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复刊后的《地球科学一一武汉地质学院学报》编辑部只有一个半人(另一个兼职),又因为原《北京地质学院学报》没留下一页可惜鉴的力、刊资料,在人力物力条件都不具备出刊的困难情况下,编辑部的编辑人员只好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原学报主编王鸿祯院士和陶世龙等老师从学报复刊刊名用《地球科学》、到学报选题、力、TIj宗旨,进行认真研究,精心指导,大力支持。编辑从稿件的征、审、编、校直到印装、发行等工作、样样自己动手。经过一年多紧张艰苦的工作,《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以崭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了、并受到读者和专家、教授的好评。

  学报复刊初期的出刊基础工作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给学报的起飞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1987年自王亨君同志担任编辑部主任以来,在主编赵鹏大校长的扶持,她领导学报在完善和制定学报一系列规章制度之后,1988年实行编排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使学报出刊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了一步;1989年广泛征求封面设计意见,进行了封面改革;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新形势,1994年底再次进行封面和版式改革、1995年第一期开创了中国高校极少的大开本学报,以求得学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1989年初学报学习兄弟办刊单位的先进经验,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四处求援、历经千般艰难建立起一整套微机编排系统;1996年学报又抓住时机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的光盘版的发行工作,1997年正式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理工A辑)》,实现了《地球科学》光盘版的国内外出版发行。现今光盘版出版发行396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现已形成纸张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的现代化出版模式。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学报在力、好《地球科学》的同时于1990年10月正式创办《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这是除《地质学报》外文版之外,又一全面反映我国地学界较高理论水平的外文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全国高校第一本大开本外文版学报,它大大推进了地学界国际学术交流,在国内外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至目前为止,学报英文版共出刊10卷15期计218篇论文,并被《CA》,《CBST》和《PЖ》等多种文摘杂志和检索期刊收录。1987年以来《地球科学》在科学管理、编辑手段现代化、外文版创刊、大开本改革、出版光盘版、国际互联网,连续上了六个台阶。1996年学报立足于21世纪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前沿、制定了学报“211工程”建设规划于项目,通过3年的努力,1998年学报已被列为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为推动中国地质大学的“211工程”整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90年代为适应时代要求,学报编辑部围绕“出高质量刊物,获得最佳效益”这一出刊总目标,适时提出了“瞻前顾后抓选题,通天彻地抓队伍”的办刊方略。“瞻前”是指选题要紧跟地质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及国际上地质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动态;“顾后”是指选题要顾及地质科学的传统学科、基础理论、重大的研究课题和应用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主持学报工作的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亨君同志更是将抓选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她经常深入到地学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拟定选题计划、建立选题库、并对选题进行跟踪,一旦有了突破性的成果,力争在《地球科学》上首报。例如199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国际塔里木盆地学术讨论会,学报选取国内外一批高水平优秀论文在《地球科学》开辟专栏发表,把世界关注的跨世纪的“塔里木盆地”学术讨论推向国内外,引起较大关注。1996年学报配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召开,发表了反映我国地学大陆岩石圈及其动力学,矿产与能源勘探新方法,生态地质,全球海平面变化、环境保护及灾害防治等方面研究的重大成果,引起国内外地学专家较大关注。1999年针对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学报及时开辟栏目,刊登防洪救灾和湖北省暨中国中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专栏、为科技防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了高质量的选题,并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期刊。要真正实现把《地球科学》学报办成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地学核心期刊,还要在人才培养上狠下工夫。“通天”就是要编辑坚持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国家在出版编辑上的有关标准、规范,“彻地”是把每个编辑培养成地球科学专业学科的硕士生、博土生甚至专家、教授,让他们较透彻地了解地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1998年,学报所有编辑均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且所学的专业均为地球科学类。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才保证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的高质量出刊.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学报又分门别类建立了前沿课题库、基金课题库、地学科研获奖课题库以及地学领域知名作者库,从而使学报信息量、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kuangyelw/3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