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机械论文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措施

发布时间:2011-02-26 14:13:59更新时间:2025-01-08 09:00:17 1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现措施

  朱译翔

  江苏电大张家港学院215600

  摘要:对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情况的现象进行调查,提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而阐述实现目标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就业,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996年6月,全国召开了职教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在10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承担高职教育的学校除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外,还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等六类共1374所各类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约781万人。

  一、目前高职教育的状况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部分的隐患,它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高职教育的运行环境,依然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1)招生规模与生源状况

  近年来,为了缓解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在进一步扩大,从上面的在校生规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可是从生源的上考查一下,从历年来的招生情况来看,高职教育学生基本是高校录取中的专科层次。同时许多考生对填报高职专业还是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出现了录取后不报到,或者报到后退学、转学等情况。总的来说生源质量是较差的。

  (2)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与观念上比较陈旧的,使用了原来普通高校的一些做法,比如,重理论轻技术,重应试轻素质。传统的高等教育既以经义和抽象的理论为内容,教育水平的评价尺度必然是试卷的得分。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入学后的学业课程考试,得分的高低均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标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在现行教学中得到培养,因此不能通过各类技能考核,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就业情况与就业特点

  就业率是一个学校办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大量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且许多就业的毕业生也不是凭专业技术来获取的,另外有一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在工作中又不能胜任自身要求。同时由于除毕业证以外,没有其它专业技能证书,用人单位也感到不满意。技能不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是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一个就业特点。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通俗地说,就是培养能适应于职业岗位第一线直接上岗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基础理论适用、够用,技能技巧熟练,职业道德良好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独具鲜明特点: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艺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的人才主要有:(1)专业技术人员,即工程技术人员,能在专家、高级工程师指导下,把科技新成果和开发设计转化到生产中去,使之迅速转变为生产力;(2)经营管理人员,即能把领导或决策者的意图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人才;(3)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或懂管理的技术人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高层次教育

  高职教育通过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类成人高校和改革后的现有高等专科学校开办,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招生主要面向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也招收参加省招办组织的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的“三校生”,即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对学生实施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均属高等教育层次,毕业生可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文凭。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属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懂操作而且要求能进行技术开发,善于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工艺流程。其培养目标不是简单的操作工、技工或初级管理人员,而是能把基础理论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专门人才”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职业性

  高职教育大多由地方办学,因而它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培养目标具有地方性、职业性、岗位性和适应性特点。它应立足当地,服务地方,面向经济建设,侧重于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及外向型企业,培养各类应用技术和管理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是职业型的,其职业性特色十分鲜明。它是按职业岗位专门人才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教学全过程十分注意突出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评价学生质量不看其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考察他们的职业能力的强弱,即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技能技巧是否熟练。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大专的文化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化为物质实体的技术人才。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大专文凭和专业技能证书。

  3、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必须做到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有为国家富强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三、完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

  市场是指两部分内容:人才、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消费者市场。所谓人才、劳动力市场,即用人单位。要适应这个市场对人才、劳动力的类型、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所谓教育消费者市场。即学生。要适应教育对象的需求,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基本素质、基本特长提供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育、培养。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从这两个市场入手,首先进行人才、劳动力市场调查并对职业进行分析确认,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收集。通过职业分析,通常可以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这样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特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技能架构,从而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其次,错位竞争,张扬特色,谋求发展。走突出“品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全力打造精品专业,专业设置全部接受市场的检验。第三,注重高职专业开发的前瞻性与国际化。要立足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和院校所在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不要盲目开新专业,也不要盲目停止某些专业的招生,切实为新产业岗位和社会职业流动群体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第四,从学生市场出发,创造就业机会。高职学生大多属于专科层次,在素质方面中等偏下。而且有一定的弱者情结,如何适应他们的状况。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从能力教育上下功夫。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适应教育对象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

  (2)、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之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这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个组成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有超前意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第二、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紧扣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删繁就简;第三、妥善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工具课,专业课是主体,技能训练则是重点,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这是职教的新逻辑。坚持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高级工、技师和生产一线工程师。

  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教学中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由于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加强了实训的比例,并在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加强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质量为重点,建设师资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要求学生达到各种能力时,同样也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职的师资建设,一要抓好“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二要坚持专兼相结合的方针。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素质。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一方面可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双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地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可提高办学效益。但专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意识、业务能力和水平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以就业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

  有了以上的各种条件后,最重要的还有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即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专业应尽快建立实训基地并加强基地建设,对基地的指导老师、实训实施步骤、经费管理、职责分工和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实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有每门课程的实训和专项实训教学;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划分成相应的实训学习阶段,方式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理论后实践或实践理论并进,不一定每一阶段都要求实地操作。可以通过参观、模型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

  加大学校投入,创建高效的实验室。由于高职教育是职业型的,其职业性特色十分鲜明,同时,专业的设置也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因此实验室建设是长期发展所必须的,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实验室。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动手实验,实地操作,增加实际经验。

  由于学校的投入有限,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是互补的,合作可以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欧渊华高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2007年3月

  [2]王亚辉浅谈高职教育新专业开发的几个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

  [3]居长志浅谈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江苏市场经济2002年第3期

  [4]丁素珍浅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施途径[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xielw/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