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09 15:42:50更新时间:2014-07-09 15:43:24 1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提法同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有了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利用1990―2011年的洛阳市统计数据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引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城镇化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农林水事务五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并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概况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洛阳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较大,其差异比一直徘徊于3:1的高位水平。2011年洛阳市农村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3.87%,农村居民最终消费为 190.83亿元,占全市居民消费的28.24%;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6.13%,城镇居民最终消费为484.82亿元,占全市居民消费的 71.76%。因此,洛阳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才能有效启动居民消费、增强消费能力,最终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和谐社会

  2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1 建立假说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收入作为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1]无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还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都一致认为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对消费需求有着巨大影响,收人水平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消费水平的差距。

  (2)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针对发展国家存在的二元结构,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具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者是负数,普遍低于城镇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差异。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步消减[2]。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系数会下降,城乡二元结构必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将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人数)/(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

  (3)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负相关关系。城镇化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消费的差距应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一方面,城镇自身的聚集效应能够吸收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刺激农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对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作为生产、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信息和服务的中心,通过技术的转让、产业转移、资本的输出、信息的传播等多种方式,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一种不完全城市化,会造成土地浪费、农业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农村留守问题、进城农民工角色转换受阻等社会问题;同时,农村中只有那些人力资本较高、具有一定物质资本的农民才有能力、有机会在城市安居谋业,农村中留下来的多是文化程度低、无专业技能、老弱病残和贫困群体,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等负面影响又有使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城镇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还要看这正反两种作用的结果。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

  (4)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先增加,然后将会逐渐缩小。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55)提出的倒U型曲线表明:当经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差距将会逐渐缩小。我们认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也存在类似关系。从图2-1可以看出,随着洛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5)财政支农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成负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投入性支出和补贴性支出两大类。投入性支出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提供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的,对农业和农村领域进行的投入;补贴性支出指政府对粮食生产、农业投入品等方面进行的补贴。投入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带动其消费;二是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多项新的补贴方式。对农民进行补贴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可以消费更多的私人物品。(表2-1)

  2.2 模型构建

  考虑所有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根据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城乡居民消费比(Y)为被解释变量,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1),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2),城镇化率(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X5)作为被解释变量。

  运用洛阳市1990年到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2-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式(2-1)

  其中,为随机误差项,为常数项,为待估计的参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2.2.1 多重共线性诊断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中的Enter法,所得结果见表2-2。   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样本决定系数R2=0.786,样本复相关系数R=0.886,且F=11.739,显著性P值≈0.000,说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很高。但是从表5-2可以看出,除X1外的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通不过显著性检验,同时X3、X4和X5的方差扩大因子(VIF)均远大于 10,说明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2.2.2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在计量经济学中,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扩大样本容量、逐步回归法、岭回归、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这里,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法(Stepwise)来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得到以下几个较好的回归模型估计式,且均通过检验,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来解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模型一: 式(2-2)

  模型二: 式(2-3)

  模型三: 式(2-4)

  模型四: 式(2-5)

  以上四个模型证实了我们提出的假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1)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必须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模型二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2)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成正相关关系,表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根本途径。从另外三个模型也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和财政农林水事务(X5)均与城乡居民居民消费差距成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洛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问题可迎刃而解。

  3 对策建议

  从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造成洛阳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其次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矛盾,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的内在要求。因此,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3]

  其次,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直接针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性转移支付力度。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农村农林水事务的投入和农民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投入有利于改善农民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农民收入。而完善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能够使农民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由于贫困人口这一阶层的消费倾向很高,提高其收入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4]因此,财政支农应特别注意增加对贫困人口的直接的社会福利援助。

  参考文献

  [1]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工作研究,2012,(2):296~298.

  [2]W.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91.

  [3]孙晓燕,吴学花.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9):54~57.

  [4]张书杰.促进河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53~5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4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