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科学论文

地球物理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26 15:26:06更新时间:2014-05-26 15:26:39 1

  《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半个世纪以来,记载了我国地球物理科学事业发展的光辉进程。本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着重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中文版为双月刊,在国内外发行,并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联合会(简称AGU)同步发行英文网络版。作者和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地球物理学、地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09)、SCI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百种重点期刊、中科双高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0001-5733

  国内刊号CN:11-2074/P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现用刊名:地球物理学报

  创刊时间:1948

地球物理学报

  【栏目设置】

  学术论文报道我国以及国际地球物理各分支学科及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综述或评述介绍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或评述。

  研究短论快捷报道地球物理学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某项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或主要结论,或重要发现。

  科学论坛开展对地球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以及对本刊文章某一学术观点的讨论。

  学术动态国内外有关地球物理学术活动的报道。一般2000字以内。

  【投稿须知】

  稿件要求

  1文稿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层次分明,论述精练,语言准确,符合规范,求真反伪,文责自负。

  2量、符号和单位采用国家标准《量和单位》。量符号、代表变动性数字的符号以及坐标轴的符号均排斜体;矢量、张量排黑斜体;量符号的下标,凡属上述情况者排斜体,其他情况排正体。量符号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必须给出其量名称及单位。

  单位一律采用国际符号,排正体。地球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学符号(自然对数的底e,圆周率p,转置T,虚数i,Dd中的D,dx中的d,Mx中的M等)均排正体。外文缩写词必须符合国际规范,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要说明中文含义。

  3图件附最必要的图,一般不超过6幅,每幅注明图号。要求图件具科学性,符合规范,清晰美观,能直接用于制版。坐标轴标目的书写以规范形式“量符号/单位”表示,如f/Hz,v/(mAs-1)。图中内容要中、英文并列给出。对于涉及国界的图件,必须绘制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地图上。

  在正文中标示图的位置(画框示意),框的下方写明图号、图题和图注(中、英文并列)。

  4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加辅线。表号和表题置于表的上方(中、英文并列)。表中量和单位的标示形式同图。表直接列于文中,勿另置。注意表与图的内容勿重复。

  5参考文献遵循著作权法,凡引用他人资料、数据、方法、图表以及结果、结论的,必须注明出处,列出文献,涉及版权事宜作者自负。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详见“《地球物理学报》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6提交文稿研究工作的基金来源、编号,以及100字以内的第一作者简介。

  注意事项

  1来稿一式3份,计算机打印。

  2投稿者可建议3-5名评审者(请注明学位、职称、研究领域、单位和通讯处),以及要求回避的评审者。供编辑部参考。

  3来稿如不符合以上要求,将退作者修改后再投。自留稿件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作者收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未接到采用通知时,可自行处理,双方有约定者除外。勿一稿多投。

  【杂志范例】

  2013年第9期目录

  (F0003)《地球物理学报》稿约无

  空间物理学·重力学

  (2871)对自相似扩展(SSE)模型的改进和研究王晶晶罗冰显刘四清龚建村

  (2885)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电子密度分布——基于GRACE星载GPS信标测量的CT反演刘裔文徐继生徐良尹凡马淑英H.Luhr

  (2892)赤道-低纬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和闪烁活动出现率的理论模型构建罗伟华徐继生朱正平

  (2906)化学物质释放激发中低纬扩展F的数值模拟汪四成方涵先

  (2912)利用F10.7和MgⅡ构建太阳极紫外辐射长时间序列黄富祥江月黄光东张效信

  (2918)基于GRACE卫星RL05数据的南极冰盖质量变化分析鞠晓蕾沈云中张子占

  (2928)基于下一代四星转轮式编队系统精确和快速反演FSCF地球重力场郑伟许厚泽钟敏刘成恕员美娟

  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磁学

  (2936)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孙玉军董树文范桃园张怀石耀霖

  (2947)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叶卓李秋生高锐管烨贺日政王海燕卢占武熊小松李文辉

  (2959)2011年5月中国东北Mw5.7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区域波形反演与成因探讨李圣强陈棋福赵里朱露培高金哲李闽峰刘桂平王斌

  (2971)地震的“序列归属”问题与ETAS模型——以唐山序列为例蒋长胜吴忠良庄建仓

  (2982)芦山M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许力生严川张旭李春来

  (2994)柴达木—祁连山地块内部震间上地壳块体运动特征与变形模式研究葛伟鹏王敏沈正康袁道阳郑文俊

  (3011)利用InSAR资料反演缅甸Mw6.8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周辉冯光财李志伟许兵雷广渊

  (3022)高频GPS双差残差模型监测强震地表运动冯威黄丁发李萌张熙严丽

  (3029)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耦合系数的计算张凌空牛安福

  (3038)查干凹陷大地热流左银辉邱楠生邓已寻饶松徐深谋李建国

  (3051)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来自地热学的证据焦亚先邱楠生李文正左银辉阙永泉刘芳龙

  (3061)早二叠世塔里木陆块的经度:来自大火成岩省的制约傅臣建李江海毛翔

  (3071)白令海岩芯记录的冰消期14ka以来地磁场强度和方向葛淑兰石学法黄元辉陈志华刘建兴闫仕娟

  应用地球物理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kexuelw/3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