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也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各方面的教育也在不断普及。本文是一篇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吉林省城镇化与农民基础教育领域的选择行为研究。
【摘 要】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城镇化发展使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发生改变,其中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变迁。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教育投入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特点,需要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教育选择。调查显示,吉林省农村城镇化使农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大部分家庭由于教育投入能力的提高,加大了对家庭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促使吉林省农民的教育选择行为发生了变迁。
【关键词】城镇化,基础教育,教育选择,教育投入
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任,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中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农村教育薄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教育的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等因素使农村的基础教育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同时,家庭教育的投入也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使大部分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农村读书,也没有在课外辅导、特长培养的投入意愿。
吉林省是在1988年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此后吉林省政府、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虽然吉林省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不断改善,但仍不乐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吉林省开启了城镇化的建设,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 城镇化建设前农民的教育选择行为
1.城镇化建设前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基本情况
农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生活环境,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导致农民的教育投入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从很多农村子女的名字来看,“凤”“龙”居多,名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教育投入具有非常强的偏好。虽然农村家庭对接受教育有着极其渴望的心理,但是农村微薄的收入只能用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并没有富余的教育经费供子女读书,导致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及投入逐渐淡化。
随着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民对教育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民认为上学是一项只有支出却看不到收入的活动,最终都是要选择外出打工;再加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农民只是让孩子读完小学就辍学去打工补贴家用,更不用说让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2.城镇化建设前影响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收入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但是以“家庭子女教育经费支出”为主题的访谈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家庭收入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家庭月收入相对更高一些的家庭,其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访谈发现,农村家庭收入并不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唯一重要因素。除了农村家庭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情况、子女个数、性别、子女自身学习情况等均是影响农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养女儿就是给别人家养媳妇,只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自身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学习动力,自动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地位高的母亲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投入的提高。
二 基础教育领域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变化
随着农村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大部分农民逐渐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受到城市不同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影响了农民教育的投入,他们的教育选择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出高学历的子女,而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整个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教育选择发生了变迁。
当前吉林省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采用的是分片原则,即就近入学。在就近入学的政策下,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就近的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人文条件等各方面都较理想,家长很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所学校读书;第二种,如果就近的学校条件比较差,升学率较低,学习风气、环境差,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尚可,学生家长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宁愿多花钱也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其他较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处于城镇化发展中的近郊农村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吉林省的很多农村家庭不让学生就近入学,而是选择到离家较远的市区读书,这是因为本省的城镇化发展使农村交通方便,地缘上也更接近城市,农民也有更多的经费供孩子读书,在物质方面农民教育投入有了很大的转变。家长愿意花更多的钱将孩子送到教育设施、教学环境等各方面比较优越的市区读书,这是本省也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教育选择的普遍倾向。但是,这些转变只体现在物质支持上,并没有加大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长忙于打工或者是种地,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忽视或没有能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 城镇化对农民教育选择行为的影响
1.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农民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耕作劳苦的命运,很多农民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随着农民及其子女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他们发现城市里的许多工作机会均对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在校成绩逐渐将学生进行分层,这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获得一份较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换而言之,家庭环境不再成为决定子女职业的直接因素,农村家庭的子女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环境。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促进很多农民家庭提高教育投入,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期望在将来通过职业的社会流动提升其生活质量。
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新的教育观念,部分农民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农民子女只有在中小学阶段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能力接受更高的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资本,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效益。
2.物质条件方面的影响
随着城市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耕地逐渐被占用,农民会得到一定的补贴,也会选择经商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企业落户到农村,促进了农民就业的同时,也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投资能力。随着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提高,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许多家长把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支出的第一位,甚至可能会进行各个家庭彼此之间的比较和竞争,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3.生活空间方面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使农民的教育观念逐渐与现代教育观念接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要想改变当前的家庭状况,就必须使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而农村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条件都比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与市区相比。城镇化过程拓展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很多家长充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交通便利的条件,将孩子送到市区读书或进行课业辅导、特长学习,使其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 结论
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呈现多样化,也逐渐改变了农民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农民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长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与启发,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与熏陶,能够切实学到一些技能,丰富人生阅历。但是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带来农村基础教育的质变,农民的教育投入还比较单一,目标也不甚明晰,家庭教育还有很多不足。这些都需要随着城镇化深度、广度的拓展而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锋、梁伟.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家长陪读经历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甘肃华县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刘拥华.行为选择、博弈地位与制度变迁――基于国家―农民关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3]胡成玉、孙绪华、陈杉.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10)
[4]贾明达、郭萍.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国家关系变迁:基于发展干预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5(9)
相关期刊简介:教育实践与研究办刊宗旨是:着眼于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势,全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做好三个服务,即: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服务,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服务。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研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