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技术论文

云南教育论文发表中澳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5-10-22 11:12:00更新时间:2015-10-22 11:13:12 1

  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不相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享誉全球的职业教育模式。本文是一篇云南教育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中澳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模式研究。
  摘 要: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合理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文章在分析了中澳合作办学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将中澳双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融入澳大利亚优质教育资源的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融合

  与澳大利亚TAFE机构合作举办中澳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职院校引入澳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任何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中澳合作办学的教育目标要成功达到就必须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然而,中澳双方的课程体系差异较大,如何将双方课程体系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融合澳方先进教学资源且能实现办学目标的中澳合作办学特有的课程体系就成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现状

  据统计,我国职业教育机构与澳大利亚举办合作办学项目已超过200个,每个合作办学项目都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但总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全面引入和部分引入。

  1、全面引入

  全面引入是较为常见的中澳合作办学课程模式,该模式完全引入澳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用澳方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该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均依附于澳方课程体系。然而,任何课程目标的制定都是基于本国文化和本国推崇的价值观的,因此,澳方的课程目标体现的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与价值,而中澳合作办学教育的对象是中国学生,不做任何调整的全盘引入澳大利亚课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澳方课程框架与课程内容是基于本国的需要而设置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澳方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需要。全面引入的方式可能造成中澳合作办学的课程“水土不服”,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要求。

  2、部分引入

  部分引入即指中澳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中方课程体系为主干,外加澳方的部分特色课程。该模式实际上很难被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合作办学课程,因为其课程体系实为中方课程体系,对澳方优质资源的引入明显不够深入。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核心就是其培训包的建立,该培训包涵盖其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相加。如果仅仅选取少数几门课在中国讲授,这并未实现对其课程体系的深度吸收,也不能真正地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再者,该模式通常是中方与澳方教师分开授课,双方并无太多交集,在学术方面和教学经验方面交流甚少,更不利于中澳双方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二、构建有机融合的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学历教育的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按国家相关规定为学生颁发中外双方学历证书。要获得证书则须满足中外双方的相关要求,即完成该文凭所要求的所有课程。中澳双方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异,如果将双方课程简单相加则显然不合理。如何才能既包含中澳双方要求的所有课程又能将总学分和总学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具有可操作性呢?假如将中澳双方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灵活融合,乃不乏是一条可取之道。

  要达到中澳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且还要满足颁发双方文凭的相关要求,中澳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就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中澳双方特有课程,中澳融合课程,中澳合作办学特色课程(详见下图)。

  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图

  1、中澳双方特有课程

  所谓中澳双方特有课程指的是中澳双方课程体系中那些与对方课程毫无交集的课程。这些课程无法与对方课程体系中的任一课程进行匹配,但它们却是双方文凭所要求的必修课程。中方的特有课程包括思政课程、大学英语、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暑期社会实践等公共课以及基于中国本土行业特点开设的专业课。澳方特有的课程主要指适用于澳大利亚国情但在中国行业使用不广泛但却具有借鉴性的专业课。

  2、中澳融合课程

  中澳双方课程体系虽有较大差异,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却有许多共通点,将这些点匹配起来是构建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重要一步。仔细研究中澳双方的课程会发现:中方的一门课程也无法完全对应澳方的某门课程,而是对应澳方的多门课程,澳方一门课程对应的也是多门中方课程。因此,中澳双方课程的匹配不能简单地匹配单门课程,而是要匹配每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中澳双方均对相关专业编制有教学大纲,即中国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澳大利亚的能力单元大纲。中国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课程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而澳大利亚的每个能力单元(即课程)中也对该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进行了明确阐述,该能力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在匹配中,需将中方课程的内容与澳方的能力目标对应的内容进行匹配融合,将双方技能和知识要求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中澳合作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3、中澳合作办学特色课程

  与其他非合作办学专业相比,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特色鲜明,如学生拥有海外就业的机会、澳方教授的专业课程甚至中方讲授的部分专业课程都实行英文授课、可体验中西结合的授课方式等。由此,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需要加入一些特色课程,主要以外国语言与西方文化类为主。由于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全英文授课,学生要顺利地听懂课程,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必要条件。因此,中澳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要增加英语课程,为了不与大学英语课程相重合,可以开设“专业英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各项基本语言技能。鉴于中澳合作办学的特点,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又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该类课程也应该包含在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之中。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材多元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提出“课程是职业教育生命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物化的载体”。一套好的课程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中澳合作办学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中国教材、澳大利亚教材、中澳合编教材。在直接使用中澳双方的原版教材以外,还有部分课程涵盖中澳双方的能力要求,要让学生达到所有要求,仅仅使用某一方教材显然不够,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编制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方能满足需要。

  2、强化师资

  由于中澳合作办学课程涉及到中澳双方的课程内容,而且内容互相融合,其中还会涉及到澳方的大量专业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澳大利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所掌握。另外,某些课程需要使用双语教学,在授课期间中方教师也需要和澳方教师交流沟通,这就进一步需要中方师资具备有较好的英语语言技能。

  3、小班教学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适宜采用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便于项目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奠定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3] 王卫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依附现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4] 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学研究,2011(5).
  相关期刊简介:《云南教育》现用名《云南教育:中学教师》教育刊物。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交流教学经验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宣传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事迹;反映教师的要求和呼声;总结和交流各科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jishulw/5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