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利
摘 要:沥青混凝土路面优越的行车舒适性和良好的抗滑、坚实、防渗、耐疲劳等性能,在市政道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多年公路沥青路面的工作实践,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分别从路基、路面施工所采用的材料和施工要点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 沥青路面; 材料控制; 施工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和灵活性,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同时,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优越的行车舒适性和良好的抗滑、坚实、防渗、耐疲劳等性能,在市政道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公路交通运输量的日益增大,公路路面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沥青路面的破坏类型及原因
(1) 水损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产生的原因有: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离析。
(2) 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载荷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它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基层材料,在车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
(3) 泛油: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空隙率过小,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差,是产生泛油的主要原因,它能引起抗油性严重下降。
(4) 冻胀和翻浆:冻胀和翻浆多发于挖方段、填挖方交界处和匝道的无路堤路段。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排水不良造成。
(5)波浪:由于路面材料组成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6)松散:松散可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轮迹带处比较严重。产生松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偏低,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或是由于沥青老化。水的侵入也会导致松散的产生。
(7)横向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在路面的硬路肩部分,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其原因通常是由于低温收缩和半刚性基层收缩产生。
(8)纵向裂缝:大多出现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其原因是由于压实不够、不均,路基或基层出现不均匀沉降,另外施工时纵向搭接质量不好,也会导致纵向裂缝。
(9)龟裂:龟裂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裂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10)坑洞:是龟裂、松散等其他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坑洞在春融季节和雨季出现频
率较高,而且重复出现。多发生在沥青面层透水性大,半刚性基层施工工艺水平低,基层顶缺乏有效的防水层的路段。沥青路面网裂和唧浆的路面产生坑洞的现象特别严重。
(11)磨光:路面磨光的结果是使抗滑性下降,它主要是由于路面抗滑层集料的组成设计和采集集料的抗磨性能差所造成。
(12)沉陷: 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
(13)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脱落:产生原因主要是路面平整度不好,使局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过薄,难于抵抗车辙水平力的作用,逐渐剥落。
2、沥青路面对基层质量的要求
基层质量是沥青路面产生唧泥、坑洞、裂缝、沉陷和平整度差等损坏现象的关键因素。基层质量控制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强度及抗冲刷能力;二是施工质量。
2.1 材料的要求
(1)结合料:水泥需采用终凝时间较长的325#或425#水泥;石灰可采用袋装生石灰粉或现场消解的消石灰。
(2)集料:集料分为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其它级配工业废渣。
(3)混合料:混合料的强度不足易产生唧泥现象。、
2.2 施工质量要求
路拌法施工,其基层混合料易造成局部混合料拌和不均匀及粗细集料离析现象;集中厂拌但用平地机摊铺也易造成局部粗细集料离析,易产生“贴皮”现象。拌和不匀和粗细集料离析都会造成基层局部缺陷造,带来其上沥青面层的龟裂,雨水深入,产生唧泥,周而复始,即产生坑洞。
3、面层的质量控制
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矿料级配的选择、沥青用量的选择及沥青混合料密度的确定。
(1)合理地选择原材料
目前沥青面层基本采用了性能较好的改性沥青材料,提高了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
矿质集料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矿质集料的级配变化和材料的形状方面。各种规格料级配波动是引起混合料级配波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实际施工中,即使同一种规格的石料,由于生产过程的不规范,使得生产的规格料级配相差非常大。、
(2) 适当缩小矿料级配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容许范围
矿料的级配对于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目前规范要求的矿料级配来说,整体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在规范级配的要求范围,级配曲线的不同走向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却可能很大。、
(3)确定沥青用量
沥青的用量不仅与材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矿粉的亲水系数有关,还与石料的沥青吸入率有关。由于组成沥青混合料的矿质集料存在不同数量的空隙,这些空隙均会吸收一定数量的沥青结合料,真正在矿料之间起黏附作用的沥青数量将比沥青用量少一些,这部分沥青称为有效沥青用量。
(4) 合理地增加沥青混合料密实度
沥青含量和混合料的密度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非常重要。沥青用量应当结合路面实际交通荷载情况下可能达到的密实度确定。但是由于马歇尔击实功较小,而一些道路的重载车较多,实际上室内设计的密度与现场比较相对较小。为。
(1)施工前下承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且表面应清扫干净,尤其是薄层贴补的地方应铲除,还要检查钻芯取样的试坑是否已经回填。
(2)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沥青应采用导热加热,不同品种的沥青的加热温度不一样,普通沥青的温度宜为150℃~170℃;矿料温度应略高出沥青温度1 0℃左右;混合料出厂温度在145℃~170℃,超过的应坚决废弃。
(3)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运输车的车厢应清洁干净。为防止车厢粘料,可在车厢内涂一薄层油水,但车厢内不得有残留的余液。
如运距过远或者秋季初冬季节,运输的时间超过0.5 h及施工气温较低时,必须加盖蓬布保温。运到现场的混合料温度应不低于130℃。
(4)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摊铺机应匀速缓慢前进,尽量减少中间停机次数,以提高平整度。
(5)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压实紧跟在摊铺后进行,分初压、复压及终压三个步骤。
初压应在摊铺且较高温度下进行,并不得产生推移开裂,压实温度宜为110℃~130℃。压实时应从两侧向内推进,边缘碾压时,应预留30cm~40cm,待压完一遍后再进行碾压,以防向外推移。碾压过程中不得随意停车、转车或调头。初压为静压1~2遍。
4、结 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的交通量迅速增大,人们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要延长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才可能最终改善沥青路面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