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House SA探究坂本一成的建筑思想
赵诗佳 陈蛟
摘要:坂本一成对住宅设计的思考,经历了一个由封闭箱体(Box in box)、家型(House Type)到开放的盒子(Open box)的转变过程。从封闭到开放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截取了“家型”的典型代表“House SA”,分析坂本一成对“中性化”空间的日常性思考、空间组织。
关键词:开放 场所 日常
2011年3月7日——4月9日,坂本一成“建筑的诗学”国内首展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C楼地下展厅举行。本次展览通过25个建筑模型、25幅大型图片以及数册建筑设计图纸,充分展示了坂本一成四十年来的代表作品,给予中国建筑师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去了解其对于住宅的日常性的思考。
基于“真正的建筑就是要呈现感觉”,坂本一成的建筑被称之为“日常的诗学”,在建筑空间维度上时对传统秩序和使用生活的均衡性推敲与表达,而在思想体验维度上是对住宅与现实、物性与生活性的概念博弈,其后所达到空间上的体验或是建筑思想上的内涵表现为一种日常的诗学。
在坂本一成的建筑思想发展过程中,很难说其不是受到了 Adolf loos的空间设计思想的影响,他的Muller Villa中没有一、二层设计之分,有的只是空间的整合。因为不同功能对空间高度的不同需求,Adolf loos将每个空间当做一个盒子,盒子之间有不同程度的打开,每个盒子面对不同的景观视野,人在其行走过程中不断看见不同的空间,视线两侧都有如画式的效果,空间相互渗透,区分而又整合。从Muller Villa的在二维空间上来看,Adolf loos 将其融汇在1:1的正方形和2:1的长方形的关系之中,可以看做是对6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的变换应用。餐厅及屋顶花园为1:1的正方形盒子,而起居室为2:1的长方形盒子。可以看出,Adolf loos在类型学上对空间特性与几何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应用:正方形以体现空间中心感,长方形以体现对空间的轴向引导,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路斯所独特的几何空间建筑。
可以看出,几何关系是路斯建筑形成的基础,在外部如此,在内部也是如此,而在坂本一成的house SA中,能发觉到,坂本的建筑在设计开始就挣脱了轴线和几何框架的束缚,有了更加自由的片段式组合。
尽管House SA的一层和二层都是错开的,可以看到楼梯沿着一、二层的错动延展而上;但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从内部生成的变化,坂本将这种变化表述成“开放”。此处的“开放”是一种由二维平面视觉到三维空间体验的流线互动,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中,视线随着倾斜的地面二在建筑室内空间中展开游移,在不同的视觉高度,得到的是不同的“开放”性体验——即错开的空间所形成的变化的空间尺度。最难得的是,行进路线中的突变点,比如转角与螺旋上升处,视线的突变多带来对“开放”空间的戏剧性的“放”与“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建筑尺度内由静而及动的细腻而又流畅的体验。
House SA的设计过程可以展现出建筑力学与建构技术的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一同推动了整个现代、当代建筑语言和建筑理念的前行,作为这个变换时代中的独特建筑思考者,坂本一成对住宅设计的思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箱体(Box in box)、家型(House Type)到开放的盒子(Open box)的转变过程。这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就是上文中“开放”二字的核心所在,而这又进一步推进了“中性场所”的发展:
一方面,“开放”是一种建筑语汇,也是一种哲学文化,在对住宅发展和日本哲学文化的多维度研究和考量之下,坂本一成在实践中现实化他的住宅理念。“多米诺体系”面世以来,墙体以柱的形式解放成为通用的对自由开放平面的追求,然而,正是在对建筑文化和语汇的多层次挖掘之下,坂本一成不再遵循惯例,重新连接其我们对生活场所的原始认识,并将其展示为住宅前行的动力。放下惯例,追寻本源与本求,坂本一成放下了箱体,放下了家型,随后又放弃了房身与屋面的构造上的分离,寻找到一种新的“中性化场所”。
另一方面,“中性化”的生活场所是坂本一成对“卧室、餐厅、起居室”的传统配置本源化思考,无意识化地回归住宅中生活与空间的中性化穿插与交融——场所化的住宅片段。在这个意义上,“house SA”,这个以居住为目的的小住宅,凝聚了坂本一成对“开放”、“中性场所”的思考发展,但并非完结。
最终,建筑回归日常,这是对日常生活的再次编程,“日常”为这个世界的根本,能否在新的世界多元化思潮中探寻出日常本源的生活建筑,是对建筑师技术和灵魂理念的考验。坂本一成回避了所谓的约定俗成的惯例,正如在house SA中所他通过以螺旋的动作连续的楼面,展现了日常的生活场所,其对于住宅三维空间的日常性思考为人类世界性日常活动中展现了新一个维度的日常思考空间。
下一篇: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