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简介
1960年,第一代东油人,在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简陋、生活
石油工业部商讨成立石油学院的批文[2]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靠着为国争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该为祖国献石油的工作激情,靠着捡粮、种地、干打垒、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伴随着大庆油田的产生创建了一所新的石油高等院校——东北石油学院 。[3]
1975年10月,东北石油学院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 。[4]
1978年10月,大庆石油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88年大庆石油学院在沿海开放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建立秦皇岛校区。
1998年大庆石油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秦皇岛校区成立。
2000年2月,大庆石油学院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
2000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学校由安达市迁往大庆市。
2002年10月,学校一次性完成搬迁。2005年7月,大庆市人民政府和大庆石油学院正式签定协议,大庆艺术学校并入大庆石油学院,9月大庆石油学院艺术学院正式揭牌。[1]
2010年4月1日,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 。[5]
2010年9月,学校与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和黑龙江省签署共建协议,由省属大学转为四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6]
大学诞生
大庆油田的发现,点亮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之火。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在大庆油田建一所培养高级石油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学校从1960年5月开始筹建,校址选在当时的松辽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安达,学校于1961年 9月正式开学,定名东北石油学院。建校初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体师生发扬大庆精神,用“拣粮、种地、干打垒”的创业精神,形成了“三宝”和“九风”,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与油田紧密结合方式,为该国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和祖国的石油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8]
初具特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门(安达故园)[7]全国恢复高考,大庆石油学院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1978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学校渐渐地步入了持续、稳定、长足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态势。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学校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思想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大庆石油学院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时代英才,被誉为“石油工程师的摇篮”。[1]
跨越发展
世纪之交,大庆石油学院经历了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体制划转。2000年2月,大庆石油学院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为和省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学校党委果断做出了向大庆整体搬迁的重大决策,全校师生以“创业、科学、奉献”的迁建精神,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成为该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搬迁后的大庆石油学院,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学校继续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培养“严谨务实、报效祖国”的优秀人才;发挥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东北石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国石油工业提供强大的“原动力”。[1]
走向辉煌
图书馆(大庆校区)[9]2007年,东北石油大学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08年,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2010年4月1日,大庆石油学院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并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了共建东北石油大学协议,由省属大学转为四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共建协议的签订,是东北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必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哈尔滨理工大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