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等教育论文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07 16:40:02更新时间:2014-05-07 16:43:29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季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坚持立足中国教育现实、着眼国际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众多学科参与的栏目特色,目标是在近年内办成一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规范化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刊名由著名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遗墨集字而成。读者对象主要为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

  杂志的前身为《高等教育论坛》(季刊)。该刊于1986年创办,由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题词,汪永铨教授担任主编。在16年办刊历程中,《高等教育论坛》登载高等教育学术论文和关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应用研究论文近两千篇,刊载的一些论文曾获得国际教育科研成果奖励,一些论文被转载和反复引证,受到读者和同行的好评,对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杂志是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于2004年、2008年获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誉。

  【栏目设置】

  设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管理与政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技术、教育史论等板块。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国际刊号ISSN:1671-9468

  国内刊号CN:11-4848/G4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大16开

  现用刊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创刊时间:2003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投稿须知】

  投稿者提供:(1)题目(中英文);(2)内容摘要(中文200字以内,英文100单词以内);(3)关键词(3~5个,中英文):(4)作者简介(含姓名、出生年份、性别、民族、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办公电话、家庭电话、电子邮箱)。

  注释体例:本刊参考文献采用尾注(文末注),正文中需要注释处,请标出注释序号,序号用方括号加注于被引用观点、数据、资料等文字的右上角。正文中需要特别加注的说明性文字,请用脚注(页下注),序号用圆括号加注于被引用文字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于文末,请采用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新规定,其中包括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需要加城市名)/刊名、出版年份/刊发卷期、起止页码。其中: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析出文献[A]、未说明的文献[Z]。

  将论文打印稿签名后寄至编辑部,同时将电子文本(*.doc、*.rtf或*.txt格式)发至编辑部电子邮箱,请勿寄个人。切勿一稿多投。作者如在三个月内未收到稿件采用通知,请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恕不退还文稿。本刊所载文章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观点。

  【杂志目录】

  2013年4期

  1.新世纪课程变革:亲历者的视角刘坚

  2.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吴刚

  3.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蔡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罗小茗

  5.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兼议当前的大数据热潮阎光才

  6.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筛选机制——以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由由

  7.本科毕业生起薪的专业差异分析卿石松,曾湘泉

  8.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基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经验研究胡咏梅,唐一鹏

  9.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对高等教育“理性视角”的理性再审视王洪才

  10.哲学的视角: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四重误读和误构——兼答杨德广“商榷”文展立新,陈学飞

  11.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MOOC谈起郭文革,陈丽,陈庚

  12.英文摘要

  1.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南国农

  2.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何克抗

  3.关于美国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反思——设计科学的视角张建伟

  4.教育技术学科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斯坦福大学学习科学兴起引发的思考韩锡斌,程建钢

  5.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整合与探索尚俊杰

  6.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李锋亮,袁本涛

  7.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地位竞争的视角姜尔林

  8.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杨钋,朱琼

  9.以质量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和规划框架哈里•安东尼•帕特里诺斯,魏爱德,王燕

  10.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吗——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榷杨德广

  11.教育经验的写作方式——探寻一种复调式的教育写作李政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aodengjiaoyulw/3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