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6 13:51:25更新时间:2023-10-25 14:34:37 1

  引言:
  在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论的倡导下,目前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研究,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是淮安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通过这一进程搞好城市的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多种关系。“生态城市”给城市发展指明了更高的目标,也对城市生态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科学涵义
  (1)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掌握城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
  生态规划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规划建设是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健康有序为一体,三次产业优质、高效产出及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支撑的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如果健康被描述为抵抗力的能力,那么多样性也意味着健康。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2)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目前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同时逐步完善绿地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都在进行所谓的生态城市建设,由于受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束缚,大多数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区域内整体环境的清洁,如卫生环境的改善、绿地面积的增加,多停留在城市的外观美化的表面层次上,或者说强调自然系统的生态化。具有实质意义的社会经济过程生态化建设却很少,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花园城市或园林城市建设。这种建设的确使城市外观卫生环境和绿化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回归自然的需求。若只停留在外观环境层次,对于城市环境质量来说,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暂时效果。一边是城市绿化指标指数的升高,一边是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物理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这种外观环境的改善忽视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大多数乡镇没有做过环境规划,这样使乡村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此外,首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阻碍生态城市建设。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率不高,使得水资源严重污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资源短缺。据调查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西北地区尤为严重,部分城市长年缺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很多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城市地面下陷。其次,各种城市垃圾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难题。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各种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迅速增加。而大部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率不高,并且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沟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造成极大危害。再次,噪音、电磁污染日益加剧,影响城市环境改善。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加快,房地产开发热火朝天,这些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城市车辆集中,近几年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致使交通拥挤,既造成空气污染,也带来噪音污染,城市面貌大受影响。另外,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电脑、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的运用引起的电磁污染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还有城区的高强度开发挤占森林和绿化用地。由于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出现因缺少植被覆盖和大量热能释放而造成的热岛效应等问题,都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
  四、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对策
  1.建设生态化城市,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2.建设生态化城市,需要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城建中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如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等。
  3.建设生态化城市,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举措。在产业发展上,一是适时适度地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型装备、汽车、精密机床等资本技术密集、清洁环保的重点项目;二是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升级扩张,发挥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效应,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建设生态化城市,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构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思路,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推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特别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繁荣,还应确保该城区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区的利益。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建立城与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ihualw/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