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苏州的城市RBD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在时空的延续中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当城市发展成为多中心的大都市,已经形成了多个游憩商业区,各个游憩商业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个体特征,不同的功能结构、主题定位和发育因素。从城市RBD的发展动力上看,RBD通常与城市原有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相结合,地域上有重叠,发展具有综合性,包括办公、商务、居住、文化、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功能的多元化更增强了RBD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RBD,城市空间,城市形成
1.RBD的概念
RBD(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直译为“游憩商业区”或“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等,是由StansfieldC和RickertJE两位学者于1970年提出的他们定义RBD是为了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Taylor(1975年)以南非的东伦敦为例,把宾馆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街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城市街区界定为RBD。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RBD在定义上逐步延伸,功能逐渐泛化。Smith(1990)认为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有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务区。保继刚(1998)则认为RBD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etz(1993)、Judd(1995)等学者也对RBD的概念、空间形态、布局、形成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之RBD是为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城市游憩的需求,形成的与城市商务中心功能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区具有休闲娱乐、商务以及旅游商业等功能目前已发展成以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城市游憩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新兴的功能区,在城市规划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RBD的形成对促进城市特定功能区功能复合化、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复兴等方面,都是有效的途径,困此加强城市游憩商务区研究,对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及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RBD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方法
2.1范围界定的研究
对于RBD区域范围界定,首先必需明确它同中心商务区CBD的关系。而关于两者的关系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些学者赞同RBD是在CBD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Gatz认为RBD是游客导向型吸引物和服务十分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与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毗邻。在一些古老的城市,特别是一些欧洲城市,RBD与CBD通常是重合地分布在遗产街道之内,并会被市政当局高度重视并经过精致的规划。RBD演变的过程可归纳为从零售业—商务区演变为办公与商业功能的复合区,再发展成城市会议—旅游—娱乐的中心区。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RBD同CBD关系紧密,但并不完全等同。随着RBD自身游憩功能的完善,它将逐渐成为城市新的功能区,而且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所以它有其独立的地域范围,而不是等同于CBD的地域范围。近年来,中国国内RBD被认为较为成型的有:广州天河城地段、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和深圳华侨城等。
2.2RBD的类型、特征、功能
侯国林认为RBD的主要特征即是将多种游憩活动内容融合进商务区,最终形成的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憩、购物、游玩的场所。即它的主要特征是与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有着高度的产业、空间共生性。张杉认为RBD是既拥有能够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著名旅游景点或各街区,同时又拥有足够商业聚集度,能够产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和高档次消费供给的地区。关于RBD的类型,国内外基本上将其划分为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俞晟、何善波认为城市RBD的空间主要表现形式是步行街、游憩中心、自然风景游憩区和游憩型城镇。张晶,杨宏烈对RBD具有的功能做出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有商业服务功能、管理功能、“门户”、“窗口”功能、观赏游憩功能四大功能,并从定位、定量、定序和定形多个角度分析了广州市的RBD景观特色。
3.苏州观前RBD研究
3.1从苏州城市中心的发展与变迁看观前RBD
纵观苏州城市中心的变迁史,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交通方式的影响。南宋时期,苏州的市中心在乐桥一带,这一“市府相临”特点为国内大多古城所共有。至明清,由于水路交通地位的提高,市商业中心移至运河与古城交接的石路—南浩街一带。之后,由于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至本世纪初,市中心又迁至南北道路交通节点附近的观前地区。改革开放后,苏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了较大的改变。1986年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古城以西、运河以东发展新区的战略转移,故东南大学1988年的观前地区规划提出了“双核结构菱形引力模式”的城市商业服务空间模式。
目前,由于东园西区的建设,又使观前地区客观上落在了城市形态的几何重心、人口重心以及道路网络中心节点附近,为观前RBD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空间优势。
3.2观前RBD的功能、类型
1.名店、老店多,商业集中
观前地区是全市大商场、老店、名店集中之地。仅市属商业零售企业规模,该地区就占了57.65%。据不完全统计老店、名店约26家。目前,大商场增长过快,仅规模10000m2以上的商场建筑面积已达102307m2。功能定位雷同,竞争激烈,部分以关门倒闭(约39907m2)。已建成但尚未使用的大中型商场约56045m2。(周边地区还有数个规模近万平米的综合商厦及一批在建或将建的综合商厦)
2.名胜古迹众多,享有胜誉
该地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市级文保三处,控制性保护建筑十处(控保建筑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升级备选建筑)。其中,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其主体建筑三清殿(南宋遗物)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木构建筑。此外,在该地区东南、东北尚保存着风貌较好的民居群落。
3.功能齐全,是苏州市的综合性城市中心
观前地区是融商业、文化、旅游、金融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建筑形式多样,功能齐全。但综合环境堪忧,发展无序,交通不畅。
3.3小结
观前RBD是古城商业中心与城市特色旅游相结合而形成的,它满足商业服务功能、管理功能、“门户”、“窗口”功能、观赏游憩功能四大功能。
4.城市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RBD作为城市新的功能区它通过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研究RBD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是RBD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4.1都市单核心聚集
早期的城市形态表现出典型的单中心城市的特点: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建筑功能多元化(Lo,1992)。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城市围绕此核心发展。该区域内配有大量公共设施,如剧院、图书馆、政府等。市中心是全市可达性最高的地方,成为零售商业最密集的地带。城市RBD逐渐形成都市单核心聚集的空间形态。RBD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人和少量外来旅游者。
4.2都市核心聚集与轴向扩展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壮大得过程中,城市用地的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多数城市再经历了单中心发展过后,可能会呈现出线状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几个重要的城市节点串联起的城市功能片区。这样原有中心区地域范围逐渐扩展,转向跨街区、多轴向发展,中心建筑密度及开发容量不断提高,在平面拓展的同时,表现出立体生长的态势。城市中心区成为中央商业与中央商务并重的综合性中心区,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重构出城市中心丰富的天际轮廓线。部分商业职能向外扩散,在外围地带形成城市职能级别稍低的商业设施聚集地。随着由于交通网络与用地开发共生性原理的作用,城市沿着交通线形成伸展轴发展。城市RBD在核心面积扩大、聚集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会不规则的交通线轴向扩展。
4.3都市核心再发展与向外扩散并存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向网络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一个地域广大的大城市区域结构逐渐形成。
城市开发过程中,会将原有的商住地区改为纯商业及酒店地区,扩大原有的商业中心区,发展更多的地铁沿线非商业中心区之商业中心。城市原有RBD空间也会发生重组,表现为:金融商业服务功能继续巩固,不断强化游憩功能,发展社区设施、休憩地、绿化地带等,从而改善环境,城市居住人口增长逐渐向外扩散。
5.结论
从苏州和武汉的城市RBD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在时空的延续中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当城市发展成为多中心的大都市,已经形成了多个游憩商业区,各个游憩商业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个体特征,不同的功能结构、主题定位和发育因素。从城市RBD的发展动力上看,RBD通常与城市原有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相结合,地域上有重叠,发展具有综合性,包括办公、商务、居住、文化、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功能的多元化更增强了RBD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城市RBD的功能属性上看,RBD的形成和发展,使城市开发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综合使用城市土地,城市多种“共生”功能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得到集中。从RBD的空间属性上看,RBD作为都市人性化、宜人化场所,是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共同活动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陶伟,李丽梅.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5,(5).
[2]周建斌,项秉军,李峰.概念规划一种规划方法的新尝试[J].城市规划.1999,(6).
[3]段进军,成涛林.长三角地区发展态势及对策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5.(7).
[4]张冉,朱继业,窦贻俭.城市“灰色区域"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1).
[5]张京祥.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J].国外城市规划.2004,(3).
[6]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7]万家佩,涂人猛.试论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J].江汉论坛,1992,(11):19-24.
[8]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析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相关问题
下一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