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续增长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而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的结构性、长期性的战略措施,对创建“低碳城市”有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在创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空间实体环境等有形载体起作用。本文将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居住区规划等进行分析,以期发挥城市规划在创建“低碳社会”的进程中更大作用,从而为“低碳城市”的创建提供实际思路。
关键词:低碳城市,有形载体,可持续发展
2008年2月21日,在摩纳哥开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级论坛上,冰岛环境部长ThorunnSveinbjarnardottir说:“未来几十年中,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不过,我们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把它看成是一种用更好的方法、更清洁的方式进行的工作。”这番话表明,世界已经积极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多方面的努力都在朝向同一个目标:建设全球性的低碳城市。
创建低碳城市将会带来巨大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节能减排创建低碳城市可以大大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然而,在当前规划领域,地方政府依然追求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各种生态指标低下的工程项目没有经过生态评估就动工实施,有些标榜低碳排放的规划设计只是为了包装好看,没有实在的解决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
1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称“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着战略性作用。低碳城市的创建关键是城市的运行要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一般地,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这些手段是动态的和不断调整变化的。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布局方式、城市管理和监督机制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旦城市物质实体环境、道路网络系统等成为现实,再调整修改将浪费巨大资源,操作性与实施性也因为牵扯到各方问题而举步维艰。研究表明,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城市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等也会深深地植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对城市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轨迹产生巨大的监督和支撑作用。
2“低碳城市”目标下的空间有形载体规划
2.1“低碳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当城市的形态和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城市系统各要素(交通、环境、社会、经济、能源等)的良性健康发展时,城市才有可能向可持续的目标迈进。
我国目前城市空间布局方式主要有组团式和紧凑式两种。组团式发展模式将城市分散成一个主中心多个次中心层级结构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城市会被人为的割裂,增大了交通距离,降低了城市效率,也会加大能源、时间的消耗。此外,使得城市中心人气降低,减少了城市活力,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影响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紧凑式空间布局也不意味着城市集聚成团发展或单中心的紧凑发展,应发展廊道式紧凑空间布局。即在已有一个城市中心下,沿着交通轴规划若干的次中心,之间用方便快捷的大运量轨道交通进行联系。在节点上通过步行、自行车、公交网络做为下一层级的辅助交通。并且越靠近轴心密度越大,越远离轴心密度越小,越靠近自然。为了求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防止轴线间无节制得填充,在交通轴之间楔入原生态的农地、绿地或林地。严格控制轴心的密度,防止过渡紧凑,无限制提高城市密度。
此外,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也是创建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改变粗放式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和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由此带来的能耗增加。而土地混合使用,避免了单一的土地功能,由此带来交通能耗的减少、资源的节约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2.2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就是和谐的交通,即交通与境的和谐,与未来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资源的和谐,即以最少的资源或最小的代价维持交通需求。“绿色交通”是一种大力提倡和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出行的交通方式。
绿色交通系指采用低污染乃至零排放、适合城市环境的运输方式(工具),来完成约定的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促进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的发展,建立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实现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和实现交通效率最大化,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并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2.2.1规划环境质量高、距离适宜的步行交通
机动车交通的发展日益挤压公众的步行空间,而步行是完全无污染健康绿色的交通解决途径之一。城市有无适宜的步行交通空间和网络是反映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有合理的地块尺度,据北京的调查发现北京公交平均换乘距离在350m以上,其中16%的乘客换乘距离超过1km,30%以上的换乘距离超过500m。公交乘客两端步行时间分别为7.95min和8.41min(约530-600m),步行距离大大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划分步行距离适宜的地块和功能区块,并着力营步行环境,吸引行人用步行解决短距离出行。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步行环境和步行吸引力:一是拓宽步行道,用绿化设施隔离机动交通,并在步行过程中布置游玩休憩设施;二是在适当的步行范围内规划横向联系通道——过街天桥或者结合商业的地下通道;三是在居住区内规划绿色步行系统,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2.2.2重视自行车系统的规划管理
自行车交通方便、绿色、健康、无污染,是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在道路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自行车交通在整个交通系统中未来作用,发挥自行车交通固有优势,使之成为轨道交通次级交通的支撑工具。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和停车场地。加大自行车交通对轨道交通和公交车交通的分流作用。
现在世界主要城市如法国巴黎、荷兰代尔夫特等都创建了自行车网络和自行车便捷租赁系统。荷兰代尔夫特市创建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自行车交通网络,独立的自行车道形成400-600m长的长方格形。更为细密的自行车路径网用于社区内的出行,结果自行车使用被大大提高,交通事故也相应减少。1998年数据显示,该市居民所有交通出行中43%是自行车。
2.2.3公交优先
快捷、方便、舒适的公交系统可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减少私家汽车的使用,节省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前景下,发展大运量、高速度的城市公交系统是实现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立以公交导向为主的交通网络和土地利用模式;其次加大公交网络覆盖面和公交站点密度;再次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最后引进先进公交运行工具和运行模式,如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综合信息系统、智能型交通管理系统等。
绿色交通方式首先考虑为公众提供适宜步行的网络和环境,提倡步行最优先;其次开发以自行车为导向的交通模式;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建设快捷方便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最后考虑小汽车通行方式的建设。
2.3低碳居住区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大量人口拥入城市,与之相应的是城市居住区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
在低碳居住区规划中,首先将绿地系统和步行廊道规划放到与建筑布局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规划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要与住区中的居住、服务、交通等紧密联系;再者,应改变以往单纯以平面性绿地面积作为绿地指标计算基础的情况,带之以能反映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的绿化三维量指标;此外,低碳住区对地域自然界的干扰与冲击要小,住区消耗的资源与排污少。低碳住区应大量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降雨,又应极大提高对常规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应有一列诸如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中水系统、分供水系统等节能体系。住区中所采用的包括建筑材料在内的各类物质具有对自然界和居民无害的“绿色”特征。
3结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乃至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城市也在螺旋地发展。而“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无疑是人们在反思自身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建设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X].城市发展研究,2008.
[2]于苏光.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J].今日海南,2006.
[3]李家寿.生态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前进方向.《生态经济》,2007.
[4]钟宜.中国先进文化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