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作物生产论文金沙县脱毒甘薯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4-03-15 09:51:31更新时间:2014-03-15 09:52:13 1

  甘薯营养价值高,含淀粉20%、糖分3%、蛋白质2.3%、脂肪0.2%,其营养成分多,比稻米淀粉高,发热量则超过其它任何作物。甘薯淀粉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潜力更大,是生产薯片、果铺饼干、制糖、味精、牙膏、医药、方便粉丝等主要原料。

  [摘要]甘薯是我国的四大作物之一,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四位,甘薯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对土质和环境要求不高,沙土粘土都可种植,不但能耐旱,而且又较耐瘠,如遇风、雹、虫等灾害后,茎叶恢复再生能力较强,是稳产保收的粮食作物,因此,因地制宜,发展甘薯种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毒甘薯,栽培,贮藏

  甘薯淀粉生产燃料乙醇,可作内燃机的替代燃料,其发展潜力较大。脱毒甘薯种植是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的第一车间,是城乡互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一大重要措施。甘薯又是牲畜的优质饲料,滕叶和薯块及加工副产品,都是很好的饲料,营养价值与豆科牧草相近,因此,甘薯生产与畜牧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有相互促进作用,是投资少,回报率高的粮、径、饲三元作物,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发展项目。为我县开展脱毒甘薯扩繁试验打下了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培育试管苗

  1、在带防虫网大棚内深耕翻犁,在每个大棚(180m2)内用发酵农家肥500公斤,草木灰300公斤匀撤后翻犁,使土、肥混合。

  2、用水淋透土壤后翻犁,再适量淋水。

  3、均匀打成三铺,用地膜覆盖土壤保水,使土壤水分适中。

  4、洗净试管苗后用甲基砣布津消毒,再拌生根粉液练苗。

  5、以窝行距5寸载入铺内,使试管苗根在土下1-2寸。

  6、用小拱棚覆盖保水。

  7、10天后取开小棚逐渐淋水。

  8、20天后追施氮肥促苗生长

  9、当苗长至7个节以上时,可逐渐取苗移栽大田。

  二、大田栽培

  1、培育壮苗

  要求脱毒甘薯年年种,每年都以原种或一级脱毒甘薯作种,保证种薯无病毒,才能有效的体现脱毒效果,产量高,产品质量好,每亩用一级脱毒甘薯种30公斤,农膜覆盖培育壮苗,适时早栽,是甘薯高产的关键技术。

  其作法是:选向阳、背风、土层浓厚的土壤作苗床地,头年冬闲时深犁坑土,第二年再深挖细欠,精细整地,1.5米宽开箱,箱内开三行窝,窝距50厘米×50厘米,于3月上中旬选晴天窖种(平均气温稳定在14℃以上),每窝窖种大的一个,小的两个,特大的切块,每窝保证用种0.5公斤左右。薯种可以平窖,薯种深度齐土面平为宜,薯块窖种平面一致,有利薯苗出土一致,才能达到苗齐。切块的薯块可用800倍托布津浸后晒干再入土,没有托布津的可切块后伤口用草木灰拌口再窖种(每种一亩薯需窖种60窝,需薯种地0.025-0.03亩)。

  窖种后浇透水或浇稀粪水,然后盖土,用6米宽的农膜,用6尺长的竹片起拱严密覆盖。出苗后选晴天及时揭开两头农膜,达到降温,晚上必须覆盖农膜,起到保温作用。苗齐后及时揭膜浇水追膜,追肥必须用甘薯苗期专用肥,亩追肥40公斤,兑农家肥40挑。每剪完藤一次要追肥一次。温度稳定在20℃以上不盖膜,把农膜去掉。壮苗还棵快,生根早,结薯早,产量高,壮苗比弱苗增产10-40%,壮苗的标准:茎叶粗壮,节间密,叶片绿色一致,尖端达到七叶齐平,中段五叶齐平为壮苗。

  2、整地起垄

  栽种脱毒甘薯的地要求中性土壤,海拔为800米以上,能蓄水保肥,疏松通气,沙土地空隙大,排水通气性好。冬闲地提早犁耕。深耕标准20-25厘米为宜,不要把底层的生土犁耕过多,降低土地的肥力,影响当年产量。为了抗早防洪,必须深沟高垄,活土层加厚,增大表面积。吸热面增大,白天吸热快,晚间散热快,造成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脱毒甘薯块根发育膨大和淀粉的积累。一二台土以起单垄,三四台土以上以起双垄为宜,深沟高厢。起垄的标准,单垄宽60厘米,沟深30-35厘米,双垄宽1米,沟深30厘米,垄面、沟底平整,雨后不积水。

  3、合理密植,适时早栽

  适时早栽是甘薯高产的主要措施,一般甘薯生长日期:长日照天气需130-140天,短日照天气150-160天才能成熟,根据这一要求,我的种植甘薯小满到夏至是历年栽种甘薯的最佳季节(五月上旬至六月上旬)。剪甘薯苗长度要求:尖端以展开叶计算,剪5-7叶节长,中段剪4-5叶节长(最好用尖端和二节段)。栽插方法:以斜插浅栽为好,入土部分不得少于3-4叶节。中段出土节必须与土面齐平,薯苗第一个节是生根,其于的节是结薯,与土面齐平叶节结薯最多最大。栽植密度:双垄1米两边各栽一行,株距25-30厘米,达到亩栽4200-4600株,单行行距60厘米,株距25-30厘米,达到亩栽4000-4500株以上。晴天栽植甘薯苗,先浇水,然后种植;下雨天必须雨停以后,泥土不沾手再栽甘薯苗。

  4、肥水管理

  甘薯属高温高湿作物,生长期内分三个生长阶段:第一生长阶段栽后40-50天,八月上旬以前为“营养生长”阶段,该段主要是地面生长,而且是快速成生长,分枝快,该段所需大量的水肥占全生育期的60-70%,温度28℃-35℃为最适宜,“营养生长”阶段长势标准达到土面叶片全面封垄,叶面积达到140-180%;第二阶段八月份后到九月初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共生阶段,该地段面地下共生,地面长势不很快;第三阶段九月上旬后营养生长停止,转为“生殖生长阶段”,一直到十月下旬,该段是形成甘薯块根膨大阶段,该段地面生长基本停止,所需水肥是全生育期的30-40%,该段对水、对氮肥、对钾肥特别敏感。原则少水少氮、多钾,水份过多,氮肥过多,营养生长继续生长,钾肥过少,块根膨大差,造成地面部份与地下部份形成反差,藤多块根少产量低。生殖生长阶段温度为25℃-35℃最佳,该段雨水少,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是形成脱毒甘薯高产条件的关键。甘薯是喜钾肥作物,特别不能乱施入大量氮肥,以免造成甘薯藤生长过旺,影响产量和淀粉含量。具体施肥方法如下两种,选其中一种为宜:

  第一种,亩施农家肥水粪80挑或干粪1000-1500公斤(禁用大小便),农家肥以猪牛粪为主,农家肥必须经过发酵,草木灰100-150公斤。用做两次施在甘薯根部,第一次施肥栽后15-20天,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后施追肥(干粪与草木灰可一次施入窝边)。

  第二种,施甘薯专用肥,甘薯苗栽后15-20天后施甘薯专用肥,亩用50-70公斤。施肥方法是下雨后在栽甘薯苗的垄埂上、株距中挖坑深施,施后盖土,有利于专用肥集中不浪费(土壤脊薄,雨水过大,专用肥可分用二次施入,第二次栽种后一个月施肥避免肥料流失),土壤极差的必须深耕前施入农家肥1000-1500公斤做底肥。

  5、甘薯藤蔓管理

  脱毒甘薯大部份属长蔓型,肥水条件适宜,甘薯藤可达到4-5米,如果不加控制,会严重影响产量。在营养生长阶段必须加强对藤蔓的管理。具体管理方法是:实行人为控制,当甘薯主藤长到10叶节-14叶节长时(55厘米以上),及时中耕除草培土。薯藤实行短切法,第一次短切保留主藤30厘米,早栽的短切薯苗可以用来再栽种,主藤短切后,促进多分枝,分枝长到16叶节-18叶节长时,再进行第二次分枝短切保留分枝70厘米以内,不得剪掉整条甘薯藤,薯藤每次短切后把薯藤提动,放在原处,不准全面翻薯藤,避免打乱叶面系数,才有利于光合作用,才能型成高产量。甘薯11叶至14叶,这几片叶叫“功能叶”,它是形成块根膨大50%,通过人为短切后,分枝多,功能叶更多,只提藤,不翻藤,更好保护功能叶,不打乱功能叶面系数,光合作用好,块根膨大块,产量高。

  6、玉米甘薯套种

  玉米甘薯套种是土地与空间最佳利用,有利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其具体作法:

  ①春玉米种籽选择全生育期120-125天,品种选早熟为最佳,保证在七月中旬玉米收完(最迟不能超过八月中旬,才能错过共生期时间过长,引响甘薯生长)。

  ②玉米必须实行育苗移栽,节间短,生长中株型矮,直播生长时间长,株型高,才有利甘薯的生长。

  ③1.2米开箱,中间一行玉米,两边各一行甘薯,玉米实行单株株距20厘米为宜,亩栽玉米达到2800株,甘薯株距30厘米,双行,亩栽甘薯3700-3800株。

  ④七月中旬收完玉米后,立即中耕除草培土,追肥及时达到叶面封垄,有利于营养生长。

  三、选种贮藏

  1、在大棚内挖1.5m宽,深0.8m,长30米的两个贮种坑,然后在坑中间挖一条小沟。

  2、在沟上盖一层竹片,利于薯种通气。

  3、用生石灰匀撤消毒。

  4、薯种要选2两以上,无伤口,无擦伤的,用甲基砣布津液消毒凉干后入窖。

  5、棚内温度控制在9-15℃,不带酒和柑桔进棚。

  6、管理人员进入棚内要严格消毒,如遇薯种感染病毒要及时检出处理。

  四、综述

  本项目种植,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以上技术操作实施后,可以看出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豫薯王产量最高,折合亩产为3816公斤,徐薯18产量次之为3587公斤,以后依次为北京553为3456公斤,鲁薯8号为3406公斤,本地白薯为2967公斤。徐薯18和豫薯王、北京553的产量差异不大,但预薯王和本地白薯的产量差异较大,说明本地白薯品种已退化,要发挥脱毒甘薯的优势,就必须定期的更换脱毒甘薯苗为低代薯苗。淀粉含量最高的徐薯18、豫薯王要大力推广,以带动加工业的发展,北京553产量较高,只作饲养型推广,基于脱毒甘薯亩纯收入达1348元,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甘薯产业来增加农收入,让农民早日从贫困走向富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uowushengchanglw/3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