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小麦种植论文优质小麦栽培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4-03-15 09:44:45更新时间:2014-03-15 09:46:38 1

  小麦种植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其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还受到自然天气、土质、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等一系列方面的因素。只有充分将优势栽培技术与小麦品种的遗传特征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稳产、高产、优良的目的。

  [摘要]小麦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几十年里我县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更新,更加成熟。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种植全过程的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为山西洪洞县当地优质小麦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管理

  一、播种前准备和播种

  1.确保土壤中含有较高的有机成分和养分平衡

  种植小麦的土质必须含有较高的有机成分和营养成分,因为较高的有机物和营养能够保证小麦的正常生产和质量生长,能够改善小麦的品质,因此要对播种的土地进行肥效培养,使其含有1.2%以上的有机质、0.09%以上的全氮、70mg/kg以上的速效氮、20mg/kg以上的有效磷、100mg/kg以上的速效钾,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土质的营养平衡问题,进行余缺施肥,要根据土地的肥效进行施肥,一般每亩地有机肥在3000kg,氮14kg,磷10kg,钾8kg,硫酸锌1kg。要将氮肥进行两次分开,一半为第一次做底肥,一半在翌年开春作为追肥。

  2.选用良种

  播种前要选择经过试验和审定的具有较强抗性的优质品种,要具有单株生产能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植株较粗壮、光合能力强、经济指数高、不早衰等特性。

  3.整体与播种

  播种前必须进行细致的整地,做到精细化、深耕细耙,尽可能足墒播种。播种时要特别注意播种量,根据土壤的肥效、土壤墒情、预产期时间及产量决定最终播种量,确保精量种植。

  二、田间管理

  1.前期管理

  加强田间前期管理工作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优产的重要环节,必须保证麦苗匀称、全、壮,通过合理的管理提高麦苗根系的生长能力,保证其安全越冬。

  1.1田间施肥

  优质小麦的种植需要选择土地肥效较高,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地段,充足的底肥能够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基本可以满足小麦前期的生长需要,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追肥,但是当田地弱苗的总数超过基本的要求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肥,从而保证土壤中养分的充足,保证小麦的生长。

  1.2实施浇水

  为了确保小麦正常的越冬,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冬灌,一般冬灌的时间选择在夜里上冻白天消冻的节点,从而保证水分的充分下渗。春季灌水需要根据小麦的长势、土壤墒情等情况决定,对于土壤墒情较好、小麦生长正常的地段可以将灌水推移到拔节以后,可以有效抑制基部节间的过度生长,还有防倒伏的作用。对于一些小麦群体不足的地段,为了增加春季分蘖,保证田地小麦的群数,弥补土壤墒情较低的现象,可以结合适当的施肥进行浇水。

  1.3中耕松土及压实

  一般情况下在小麦种植时要进行适当的浇水或者播种后遇雨或者返青期浇水,事后必须及时的中耕松土,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对于一些种植较晚,麦苗较小、较弱的麦田也要进行中耕,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氧气,促进根系的生长,对于长势较旺、群体过密的地段要进行深耕,切断部分麦苗的根系,保证群体的正常生长。压实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也可以抑制麦苗的过分生长,压实要结合土壤的墒情和水分含量,避免出现板结的现象。

  2.中期管理

  小麦中期是指小麦出苗到开花期这段时间,中期阶段时小麦生长最为旺盛和快速的时期,是形成小麦众多器官的时期,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要尽可能的保持合理的株型,提高麦苗的粗壮度;并且科学的控制群体,以免过分生长,最终获得合理的麦穗;注意调节营养成分,提高麦粒数目和质量。

  2.1麦苗诊断

  必须不定时对麦苗的长势和生长趋势进行检测,采取合理的措施,决定施肥和浇水的时间和总量,对于一些群体过剩的地段,不管麦苗长势过旺还是较为粗壮都必须控制浇水和施肥,采取蹲苗措施;如果群体适宜,长势较旺的要进行蹲苗处理,防止过旺生长和基本节间过度生长,防止后期麦苗过高,容易倒伏;如果群体明显不足的地段,不宜进行蹲苗。要根据田地群体的大小决定蹲苗与否或者蹲苗时间的长短,群体过大或者长势过旺的田地可以将蹲苗时间延长至旗叶露尖之前,也可以延长至两极分化中期。

  2.2施肥和浇水

  中期管理小麦的追肥和浇水尽可能同步进行,春季根据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行施肥浇水,一般进行一次或者两次。近年来研究出效果明显的氮肥后移的施肥技术,具体的做法是按照全年氮肥的总量分出一部分在春季进行,春季施肥要根据田地小麦的长势进行推移,一般氮肥追肥的量占生育期计划总量的一般左右,前提是地段具有一定的肥效,减少基肥的量不至于影响小麦前期的生长。对于肥效较差的地段必须首先保证小麦前期的生长需要,保证适宜的群体形成,其次在进行追肥。浇水要根据地段的干旱情况决定,一般不是特别干旱的地段尽量不要浇水,干旱较为严重的地段可以适当增加浇水的量。

  2.3后期管理

  小麦后期生长环境较为恶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干热风等不良天气,还时常伴有病虫害的发生,后期管理必须围绕着防灾、减灾为中心,保护小麦的根叶,防治早衰,保证麦粒数,提高产量和质量。

  2.3.1适当控制水分

  这一时期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种的关键时期,乳熟期时,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和贮存的氮化物源源不断的运往麦粒,保证麦粒的数量和质量。有关研究表明,小麦乳熟期到收获期之间,适当的控制水分可以有效控制小麦光泽度和角质率,可以有效减少黑胚的现象。在拔节过后一次较充足的浇水可以满足灌浆前期小麦的正常生长,后期的控水便不会影响正常生长,还可以防止大风大雨天气出现大面积倒伏。

  2.3.2叶面肥喷施和化学调控

  要将叶面肥的喷施和化学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是喷施氮肥,一般选择的高质量的尿素,选择在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喷施,1kg的氮肥加30kg的水。还可以在扬花后一周时喷施200g加30kg的硫酸二氢钾。

  2.3.3有效防治病虫害

  后期小麦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可以造成大面积减产。后期容易发生锈病、蚜虫、白粉病等常见病虫害,要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加强预测工作。

  2.4及时的收获

  一般选择在蜡熟末期和完熟期之间进行收获,这时的小麦产量最高,品种较优。因此这一时期收获经济效益最好,但是要根据不同地段的情况进行收获,同时还要考虑天气条件和农机器械、品种落粒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佳时期收获。收获后要分品种的进行晾晒、清理和贮存,保证优质小麦的等级。

  参考文献

  [1]杨治平.山西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2.

  [2]段福翠,樊云凤,张云风.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栽培管理差异[J].小麦研究,2003,01:28-29.

  [3]杨晖.睢阳区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和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30-32.

  [4]王梅香,王合生,柴明芳,陈宏,田玉华,尹梅兰.强筋小麦高优栽培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2007,24:4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uowushengchanglw/3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