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相较于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等学科来说更显枯燥和乏味。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明白课本概念以及概念所蕴含的的科学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生搬硬套。有效的改变数学教学课堂环境,成为了现阶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摘 要: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伴随着人类的一生。怎样在最大程度上改变数学传统刻板的理念,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决于数学课堂的设置。只有从数学课堂入手改变人们对于数学的传统认知,才能真正意义上改遍数学教学。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数学教学进行分析,对数学日常课堂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江西教育杂志社投稿,初中数学,学生,教师,课堂建设
一、初中教学数学中环境构建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直接关系到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以及延伸。良好的数学环境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察、学习记忆、注意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以及自控能力等非智力的能力培养。
就我国教育体制和数学教学目标来看,数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须掌握技能之一,数学理论涵盖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例如日常的计算教学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心、严格、细致等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不仅数学教学有着益处,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认真是万物的核心,同样也是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故而,与数学相关的环境构建,尤其是数学课堂环境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
二、初中数学教学环境构建的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环境尚未改变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加强,初中升学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家长希望学生有个好的未来,期待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这很大程度上的期待初不仅提高的升学率,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源于家长的压力,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传统数学教学环境尚未发生变化。例如,很多学校将学校数学成绩放在了学生教学的第一位。学校只看重数据,不看重数学学习能力成了当下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学环境。再如,再如,有的学校采用一板一眼的套路教学模式,无论学生的特长天性有何不同,一律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教学。这在最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环境赋予学生的只能是解题而不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传统的数学环境将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
2.教师缺乏创新思维
数学是科学的根基,生活中的任何知识都有着数学原理。数学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往往是前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研究而得出的。但就当下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来看,远远没有没有语文、地理和历史等学科生动有趣,同时也没有物理与化学那一类学科更贴近生活。数学教学中就多样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处于弱势的。这也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数学教学是刻板的,枯燥乏味的,对数学教学环境也就缺乏重视。[2]
同时数学不像语文历史,它强调答案的准确性。这更加使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习答案,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对很多抽象概念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对学生的教学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因此,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思维,进而导致了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缺乏创新,依旧延续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形式。
3.缺乏数学思维和理念
眼下,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环境都较为压抑,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一种惯性思维。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眼中,数学就是数学,没什么道理可讲。一些数学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明白算数方法并且勤加练习就可以,至于其中的道理是数学家才需要去探索的,而学生只要结果就好。这种不负责的教学态度,使得数学课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缺乏数学理论和数学思维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而且,这种数学课堂环境学生不懂其中的演变奥秘,只得生搬硬套,从而会造成学生不能适应数学中的千变万化,导致数学思维发展有限,认知有限。最终,学生对于日后的数学学习缺乏相应的数学思维,大多数学生不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数学理论。
三、初中教学数学课堂环境构建的改善措施
1.不断降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尽可能的在数学课堂环境中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考试便只能作为学习成绩的一种检测手段,而不是对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甚至学生人格的判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以分数论成败的环境和氛围出现,同时将这一理念灌输到学生家长的脑海中,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考上学校这么片面。
2.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同时数学也在反作用于生活。自古以来,中国教育提倡应材施教。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差异的,这反映到学生学习中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理解一个知识很快,但有些学生就很慢。作为老师,要顾及到所有学生。将枯燥的数学理论,变换成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生活周围,从而对数学感兴趣。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几何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在黑板画图,让学生想象。正方形切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对于空间感较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得出结果,但同时也有空间感较弱的学生,这使得其不能理解教学真谛。不如每人发一块橡皮泥,真正的自己切一下。在动手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理解知识。[3]
3.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初中生处在思考能力旺盛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有着好奇叛逆的心理。也正是因为叛逆,老师强行灌输知识,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抵触数学课堂环境。时间久了,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情况学会变动,化被动讲授变主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数学真谛。将数学死板的理论公式,最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结束语:
对于当下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重要的两个因素。这同样适用于数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身蕴含的科学性哲理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达到的,在数学多的学习上主要是两方面的责任,一方面是学校的,只有真正意义上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才能最大程度上改观数学教学现状。作为学生来说,要最大程度上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数学真谛,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且能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利用数学。从而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宋维维.初中教学课堂的环境设置[J].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胡锦合,闫万林.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意识教育[J].教育研究实验.2012(12)
[3]周雄新,欧迪生.与时俱进的初中数学教改实践[D].数学开发.2012
上一篇:呼伦贝尔学院研究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