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意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心”、“精神”同义,它是专门作为表示思想意义的概念。感恩意识则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缺乏感恩他人的意识,就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摘要:现在学生中一些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对父母不理解,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不会心存感激;不懂得关心、体贴、回报父母,不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礼貌,甚至顶撞父母;更有至者做出忘恩负恩,伤害父母的事,自我为中心,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感恩意识缺失。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此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方面因素出发,针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其旨意是通过培养青少年学生学会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从而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格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材。
关键词:教育期刊投稿,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奉献,缺失
一、感恩意识的内涵解析
感恩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最为深刻。而对父母的感恩则是儒家文化最为强调的内容,在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中,多次提及孝,“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舆”“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其“仁心”和“德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子女是否感恩孝敬父母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通过笔者的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学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
据报道,济南一女孩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衣服,两人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女儿嚷到:“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随后,竟掀住母亲的衣领,对母亲大打出手,当有乘客劝阻时也被其破口大骂。
上个月,温州电视台报道:乐清一位老太太膝下有四子,个个住高楼大厦,而她却无立锥之地,不堪承受痛苦而上吊身亡。
更有甚者,湖南省有位13岁的中学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亲。在接受审讯时他说:“这是他(父亲)批评我、骂我的报应。”
近年来,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动辄轻生,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更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这样的案例虽然只是个别,却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去年9月笔者在我校2012届600多学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发省:有68.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对生养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有57.1%的学生在答卷中表示不清楚,其中有28.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有44.5%的同学偶尔会为含辛茹苦的父母盛饭,另外有39.6%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为父母盛过饭。更令人遗憾的是,被调查者中竟然有68.7%的同学不知道父母爱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突然下岗或者失去工作,同学们会做何反应?有27.6%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照常过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安的是,有10.9%的同学会抱怨或者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学生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的态度怎样?选择态度一般甚至态度生硬的占了总数的73.7%。今年国庆节放假时,有63.4%的同学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同学或者同龄朋友。有46.5%的同学经常觉得父母说话太多。有74.2%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在家里做家务。有46.3%的同学偶尔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35.9%的同学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与父母分享过自己的感受。
显而易见,上述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忽视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感恩长辈的教育,致使我们对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已深感陌生,甚至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浅析
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现代社会应有的感恩之心,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让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将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很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第一,为了挣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由爷爷奶奶代劳,甚至完全托付给一个文化水平、素质能力不高的保姆。
第二,对孩子宠爱过度,溺爱无度。“621”家庭模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一些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错误观念和“父母包办、无需回报”的糊涂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稍有不满,立即翻脸,只知报怨,根本谈不上感恩。
第三,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组织、要求社会的人,他们不愿奉献、不愿回馈他人、不愿回馈组织和社会。第四,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刻薄。有的家长因对孩子要求过高从而要求过于刻薄严厉;有的家长因生活困难视孩子为负担,稍不遂愿,非打即骂。这些都不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乐,也无法让孩子对父母报以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意识、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当然是不会去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为了考上好初中、好高中或好大学,学习成绩的排名、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本来苍白无力的德育形同虚设,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让学生望尘莫及,使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最终导致了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笔者记得前不久一家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母亲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准备一些粽子和一些鸡蛋,千里迢迢,去大学看望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到校门口,这位女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妈妈一身破旧(且整洁)的衣着,就将含辛茹苦把自己喂养成人的亲娘拒之于大学门外。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然而,在校园里发生的这件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出现这种事情,自然会有人要举起道德批判的利剑,对这名大学生口诛笔伐。然而,将亲娘拒之门外,这在常人眼里已属忤逆不孝,何况还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名大学生在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面前表现出这般绝情寡义,其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以想象,从这名大学生看来,母亲一身破旧的衣着,在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都市人面前已经是十足的老土,一篮粽子,比起肯德基、麦当劳来更是土的掉渣,这些都会被人笑话,影响自己的脸面。谁会笑话?当然是指校园里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学友、老师们。至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名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平等、博爱气氛的环境中,校园里洋溢着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财富取人,以感恩敬人,对每个人的人格无分贫富贵贱都给予应有尊重的良好风气,在这样一种氛围的熏陶下,这名大学生还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显得如此冷漠无情
遗憾的是,理想的鸡蛋往往经不起现实这块石头的碰撞。在当下的大学校园,教育的功利色彩至上而下几乎无处不在。母亲不因家贫而不为,省吃简用,想方设法将儿女送进大学,是希望她们将来能够反哺家庭,回报社会,成为一个感恩父母的有用之才。学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启迪心智、培育人才、教化人心的场所,如果大学生在走进校园后变的嫌贫爱富,不懂感恩父母,甚至不认穷母,这是母亲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学校教育的不幸呢?
上述原因形成的社会较为普遍的感恩意识的缺乏,也造就了当今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的事件的容忍度较大。感恩行为仅限于道德层面,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那些不知感恩者也只能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社会对不感恩的人、对不感恩事件的谴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相应地也让感恩教育效果“打折”。
3、学生自身缺乏修养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如果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四、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重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感恩意识。很难设想不懂感恩、没有感恩心的老师会教育出懂感恩、会感恩的学生。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师情、感恩同学情,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够增进友谊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