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山中学地处厦门岛内城乡结合部,在本地生源不足,外来生源为主,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甚至高效的教学,我们尝试进行“少教多学”课型实践研究,侧重于城乡结合部高中语文学科落实“少教多学”理念的课型研究。
摘要:“少教多学”只是一种理念,在于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并非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少教多学”的课型,我们发现:这种课型能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教师如何“少教”,如何实现学生“多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读写算》杂志,城乡结合部,语文教学,少教多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语文学科“少教多学”的课型进行分类,同时也发现“少教”未必就能让学生“多学”的问题。那么,教师“少教”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多学”,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国内外“少教多学”研究综述
2005年起,新加坡把“少教多学”理念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了促进‘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实施,新加坡教育部在政策上为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及自主选择的机会。”新加坡在整体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少教多学”作为重要理念,最终从改革的成效上看,在教学内容方面,突破了数量强调,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教师和学校领导专业水平在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发展。
从国内的教育改革实验来看,也出现了一些大胆的尝试。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冬岩博士,申请了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少教多学”的理论与策略研究》;2011年,他申请了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一般项目——《“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013年,他又申请了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少教多学”教改实验研究》。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申报中,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景民也申报了《“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
就这些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的研究,企图打破原来依赖教师教而转向依靠学生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体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企图通过突出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性、生活性来淡化教学的系统性,规避教学内容的数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主体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宏观的探讨比较多,微观的探索比较少,对“少教多学”的课型和如何少“教”、如何多“学”的研究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作了一点探索,进行了一点思考。
二、“少教多学”教育模式下的课型分类思考及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
1.“少教多学”教育模式下的“少教多学”课型分类思考
(1)从古今教学内容看,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诗歌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文言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作文“少教多学”课型研究。
(2)从文章体裁看,可以分为记叙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说明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议论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
(3)从文学体裁看,可以分为小说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诗歌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散文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戏剧阅读“少教多学”课型研究。
(4)从课文类型看,可以分为必读课文“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自读课文“少教多学”课型研究。
(5)从作文教学看,可以分为记叙文写作“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说明文写作“少教多学”课型研究、议论文写作“少教多学”课型研究、实用文写作“少教多学”课型研究。
2.城乡结合部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
在《我有一个梦想》的课上,我安排学生朗读重点段落,让学生观赏马丁·路德·金原声视频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是什么?”“这一次演讲涉及什么主要内容?”“这一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这节课整体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探索“少教”与“多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离开“学”的“教”,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接受者、主体。但是,要教师“少教”,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简单说,只有在学生“多学”的情况才能实现。因此,“多学”是“少教”的前提,“少教”是“多学”的手段。由此也可以推出,“少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学”。
三、城乡结合部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成就学生“多学”的策略
1.城乡结合部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教师如何实现“少教”
“要注意在上课时少讲一些,一定要促使学生多读多练一些,做到读练结合,因材施教要注意以旧带新,以新带旧,教师虽然讲得少,但要明达通畅,通俗易懂。”1963年段力佩先生是这么主张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1)以练为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实现“少教”。段力佩先生自己上语文课,先用10分钟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地讲新课内容,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下课前20分钟让学生做事先拟好的10道题。段力佩先生只讲10分钟,给学生讨论15分钟,练习20分钟,实际上学生大约有35分钟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就启发了我们。我们变通了一下,即在常态课堂中,在教师控制下,形成了教师听写,学生板书出题,学生做题,学生改题为特点的“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实地演练:同学们齐读18—21自然段,并仿照写一组排比句(4句),要求反复出现“我梦想有一天……”。(2)以讲为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实现“少教”。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在新课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如果只安排1个课时,也可以用这一形式)。新课教学时,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满堂问”,都不是好的方法。以“讲”为主,是以学生“讲”为主,教师的讲应该如段力佩先生所倡导的“明达通畅,通俗易懂”,讲10分钟(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让学生“讲”,不是无准备地“讲”。教师必须事先把任务布置给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指导他们“备课”“上课”,然后让他们“上课”,做小老师。
(3)以议为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以实现“少教”。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在新课第二课时教学环节中进行。当学生已经把课文的语言文字障碍扫清楚,把文章结构形式弄明白,把文章内容理解透彻后,教师确定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提前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有针对地进行讨论,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讨论效果,才真正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课内讨论:请各个小组速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推荐给其他同学,并说明理由;课外讨论:在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2.城乡结合部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如何让学生“多学”
(1)让学生提前介入文本,实施“多学”。布置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让学生先读课文,熟读课文。学生熟悉课文,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节省教学时间,从而腾出时间给学生“多学”。我在上《我有一个梦想》课之前,布置了5个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他们如何朗诵,到了真正上课时,他们的表现令人赞叹。
(2)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实施“多学”。江苏苏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很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从朗读课文到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自始至终都被他“牵”着走,学生真正围绕他所提倡的“本色语文”进行语文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客串”的作用,“导演”的作用,“纠偏”作用,偶尔起一下“演员”的示范作用。我在处理《我有一个梦想》时,主要通过学生朗诵、回答问题、自由讨论、片断练习等来实现让学生“多学”。
(3)课堂上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实施“多学”。必要的检查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问题不足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多学”的效果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实效如何反馈,应该是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练习,通过学生练习来反馈教学实效。因此,“少教多学”中为了让学生多学,有针对的练习是必要的,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落实“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在“少教多学”的理念的指引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过程,突出教学主体。
上一篇:省级职称论文期刊范文免费
下一篇:当代教育科学期刊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