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学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4-06-24 14:12:42更新时间:2014-06-24 14:13:10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作在生产一线和基层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设置上要有准确的定位。目前,各类高职院校都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摘要: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是改革的重点。笔者根据参加《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亲身体验,从教学内容的编排、例题与案例、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总结了电子课程内容整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整合

  一、引言

  对于同样一门课程,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时计划、不同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实践操作项目,也有不同的理论深度要求。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在先后顺序及逻辑上进行重新编排,并与实践操作环节、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后续课程的设置而确定

  我院“电子技术”课程是发电、继电、供电、检测、通信、集控等多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均选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教材共设“一、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二、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三、集成运算放大器”、“四、直流稳压电源”、“五、正弦波振荡电路”、“六、数字电路基础”、“七、组合逻辑电路”、“八、时序逻辑电路”、“九、脉冲波形的产生于变换”、“十、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十一、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部件”等章节。所有专业都需学习的是第一、二、三、四、六、七、八章,但各专业对于每一章需掌握的知识点有所不同。各专业中,通信专业由于其技术特点,对电子知识的广度要求最高,增加第五、九、十章的内容;继电专业由于二次回路的测试仪表种类多,增加第十章的内容;检测专业后续课中有PLC的应用,增加第十一章内容。同时,不同专业对于各章内部的小节也各有侧重,并可酌情进行删减,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也有不同。这样,对于同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特点。

  三、巧用例题融合章节

  在学习第二章“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的过程中,首先介绍的是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以图1为例进行分析,之后将图1变形为图2,比较两电路静态与动态的差别,总结出图2电路的优势,在进一步组合成图3,分析其参数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3道循序渐进的例题,将“共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稳定的电路”及“多级放大电路”三节内容融为一体,既能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又缩减了理论学时,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为增加实践动手环节创造了条件。

  四、案例教学涵盖章节

  “设计一个三位二进制编码器,并用两片74LS148接成一个16线——4线有限编码器”,这是在第七章“组合逻辑电路”的教学中设置的案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功能描述与真值表的转化、真值表与逻辑表达式的转换、逻辑表达式的化简、逻辑图的绘制等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理解并掌握的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此案例中,也整合了第六章“逻辑函数的描述”、“逻辑函数的化简”第七章“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常用组合逻辑模块”几个小节的内容,增强了各章之间的连贯性。

  五、在实验室中完成内容的整合

  第八章“时序逻辑电路”中,介绍了多种触发器和计数器。在授课过程中,只靠教师单一的画图、讲解和分析,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将学生从教师带到实验室,利用实验仪及芯片,按要求完成接线和测试,将很主动、很直观地获取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

  第一步:测试双D触发器74LS74的逻辑功能。

  第二步:利用74LS74芯片搭接图4电路,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图4:4位二进制异步加法计数器

  第三步:将图4接线稍作改动,变为图5电路,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图5:4位二进制异步减法计数器

  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学生很快速而直观地得到了结论,既掌握了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又理解了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对同步、异步、加法计数、减法计数等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同时,提高了数字电路的接线及排故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MAX+plusⅡ”及“Multisim”等软件通过上机仿真将理论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教育部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ognxuejiaoyulw/4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