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传媒学院前身系黑龙江公共关系学院,成立于1991年,2002年与哈尔滨学院合作办学,联合举办哈尔滨学院公共关系学院。2005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哈尔滨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学院。学院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图书40余万册,拥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完备的体育设施。学院还建有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留学中心、英国、澳大利亚、波兰、加拿大、新西兰、韩国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是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内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有教师134人,副高职以上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0%以上。师资建设以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为原则,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知名企业引进人才,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骨干层与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有效体制,建立起一支结构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于实际需要,依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聘用教师;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定薪、按劳计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方式以及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激励分配体制。
哈尔滨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学院
学院已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的教师,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教师梯队。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调整和改善教师的学历、学院结构,学院聘请了数名国内外专家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研究员,并外聘资深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师的培训上,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专业培训,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对教师进行提高,促使教师始终紧跟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前沿课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转化为教学上的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学术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在教学改革等方面,注意发挥他们基础扎实,思路灵活的特点,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促进水平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做到业绩与岗位津贴等挂钩;对工作突出的加大激励的力度;对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实行单项奖励;使各类人员的能力与业绩得到公正的评价,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4人文建设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高校内更不例外,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公共关系院校,学院在提高学生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及时把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提上日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学院不仅设立了《史记》、《论语》等人文教育周末讲座,而且还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创业学》、《生存与发展》等课程,这是学院文化素质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大胆尝试,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院于2005年9月在总结过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全院推广专科生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将全院教师的学历、学位、专业、特长张榜公示,凡在校生均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导师。此举不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且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
另外,学院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全员育人理念,教育学生“学做人、会学习、懂创业”,在办学已经初具规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如何挖掘出学院的院魂,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提炼出一种向上的精神,并以此作为矢志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为此,学院于2005年修改了校歌、校训,建立了整套的校园文化体系,确立了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并通过不懈努力让这些理念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脑海中,贯穿于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学院院训可浓缩为八个字“怀虚涵育,修己立人”,全体师生无不从中受到深邃启迪,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坐标,从这里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月期刊咨询网给哈尔滨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学院学生提供了毕业论文发表及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平台,为各位师生提供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期刊征稿代理,职称,核心期刊,论文检测,Sci,医学,教育,科技论文发表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