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策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09 11:50:50更新时间:2015-03-09 11:52:07 1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格局,并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危机凸显,必然带来高职高专院校的“重新洗牌”。新一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和品牌、提高家长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高专院校提升转型发展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面前。因此,本文结合新形势,分析了生源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在提升转型发展中的定位转向、专业调整转型、校企合作实现途径和学生来源多元化等问题,为高职高专院校应对当前生源危机、寻求提升转型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凸显。需要进行“重新洗牌”。新一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和品牌、提高家长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面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明晰生源危机的表现和原因,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以应对生源危机挑战,确保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生源危机的挑战

  1.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速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格局。据2012年7月发布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接近。报告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占88.1%,近3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在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为三线城市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生源危机的挑战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牛源危机凸显,生源大战已经全面拉开。高职高专院校常常需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而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降分录取仍然招不满,甚至缺口较大。以安徽省为例,在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招生情况令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感觉到压力很大,高考共录取40.9万人,本科20.7万人,专科20.2万人,这是安徽省第一次本科录取人数超过专科,但是高职高专文理科批次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有近32900名计划缺额。其中,有20所高职高专院校文理科缺额在50%以上,有32所院校文理科缺额在25%以上。全省高职高专的文理科缺额比高达24.4%,有1所院校征集志愿超过2000人。3所院校征集志愿超过1700人,9所院校征集志愿在1000-1500人。在后面的征集志愿录取中。由于考生补报不足,全省征集志愿填报有效志愿共计5000人左右,缺额学校征集录取的学生也就在几十人不等。在前期的艺术类录取过程中也有50%以上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2012年安徽省有29所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录取不足1000人,学校的生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大战其实早在2008年就已初露端倪,只是经过这五年发展愈加激烈,而且是全国范围的生源不足和招生大战。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6日报道:来自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省专科二批的分数线为190分,共有985所省内外院校参与该省专科二批录取,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其中文科193所、理科258所院校一志愿零报考。据《楚天都市报》2012年8月19日报道:湖北省内外约400所院校高职高专(二)征集志愿10899个。而前四年的数据是:2008年,91所院校征集志愿2609人;2009年,241所学校征集5158人;2010年有288所学校征集志愿7550人;2011年340所院校征集志愿数高达1.6万人。该批次征集志愿数5年增加了3倍,并连续两年破万。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面临生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1.适龄教育人口减少

  随着我国居民生育意愿下降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特征。高考人数与人口的出生率成正比关系,人口高峰的回落,必将导致适龄考生减少,这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出现生源危机的直接因素。据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和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基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从2008年的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后开始全面下降,2009和2010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人,较四年前减少135万,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与此同时,每年也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直接就业。

  2.本科院校不断扩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本科高校持续扩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考录取率却不断攀升,多数本科学校降低门槛、抢招生源,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也是只增不减,不断缩小的生源和不断扩张的学校两相叠加,对处于高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将进一步挤压。近几年,各地高校纷纷增加本科招生比例,本科生的招生比例持续攀升。2011年,紧随北京、上海之后,越来越多的地区本科招生比例逐步增高,江苏、河南的本科生招生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了专科生,浙江已经超过60%。全国高考招生本科已经超过专科。   3.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国内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争夺生源

  目前,国外高校在资源、声誉、办学历史、办学水平等方面对中国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使得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高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把出国上大学作为子女求学的重要选择,国外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重要竞争者。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大的海外留学生和海外本科生生源地,2011年美国在华录取的本科生数量超过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韩国与印度的总和。同时,电大实行免试入学的开放式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势头强劲:成人高考呈低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减少。

  4.高职高专院校的竞争力不强和吸引力不足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受到办学历史、财政投入、管理体制、招生批次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高专院校在社会声誉、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学历认同及就业保障等方面竞争力不强和吸引力不足,在生源竞争中失去应有的优势。从总体上说,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并不雄厚,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缺乏,办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脱节,相似度比较高,缺乏差异化、专业化竞争策略,导致学校的吸引力并不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一部分考生宁愿放弃升学机会,也不愿意到高职高专院校就读。2011年,山西1.2万计划作废、陕西7.6万上线考生放弃填报高职院校。

  5.现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存在一些弊端

  现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设计是一种将高职高专教育混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设计,在生源对象开发上基本上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类型特色。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制度存在着在整个高等院校招生中处于次要位置、不能完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招生模式单一以及招生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高职高专招生在路径、标准尺度等方面很少有为接纳中职学生、在岗职工、待岗人员、农民工及复员军人等潜在生源的专门考虑,这就限制了一部分原本可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的潜在生源。

  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危机的策略思考

  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行。由外在的招生而引发的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的改革提升,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促进院校合理分流、转规定向,并且进一步增强高职高专院校服务意识和能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

  1.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定位转向问题

  在生源不足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必然带来新的分化,主要有三种走向。一是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一些办学水平低、社会满意度低、没有特色的院校必然被淘汰。据保守估计,在未来的三年内,全国约有10%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每年的新生数量少,形不成规模,从而导致院校“空巢”现象。这样一些院校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在省级政府的统筹下,或停办,或并入其他高校,或改为职业类培训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机构。二是办学有优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高,社会满意度高,特色明显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得到强化和提升。由于招生和办学趋势上的“马太效应”,约有20%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校生的规模将有所扩大,生源质量有所提高。这部分院校也将乘势而上,强化自身,进一步提升社会的符合度和美誉度,增强办学特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或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举办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专业,或成为某一方面的示范或骨干院校。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起到引领、创新、示范的作用。三是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在新一轮的转型提升中,反思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办学理念、服务面向、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形成、社会符合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以保证院校能够继续发展。其中,在院校的办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除主体上的三年或两年的高职高专教育外,将加大“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高专教育和与中职相衔接的“对口升学”的规模,从而有效扩大生源和在校生规模。与此同时,还将开拓办学市场,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职业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就业或再就业培训,拓展自己的办学空间,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这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但是总体上都会得到提升。

  2.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专业调整问题

  因为十多年来,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基本上都是考虑自身的原有资源和优势,在考虑服务面向和区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发展上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现代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求全”、“求大”问题,在生源不紧张、招生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往往“以不变应万变”,以观看、维持的态度,让那些生源不足、就业率不高、社会符合度低的专业勉强生存下去。但是在现在生源紧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专业的“贪大求全”明显不符合新时期办学和竞争的现实需要,必须对自身院校所办的专业进行新一轮的论证和重新审定。专业的调整转型主要有三点。第一,依据社会对已经开办专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同来的信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发展社会欢迎、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专业,停办就业率低、毕业生持续发展能力弱、社会符合度低的专业。对社会需求量不大而又必需的专业,可以考虑“长流水、不断线”的方式,进行“长线”培养。在专业调整转型中,引导办学资源向优势专业倾斜,有利于形成特色,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第二,形成专业群,在专业集群的模式下,分方向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基本上都是经历了“由少变多”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各个专业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显示出“冷”和“热”也可能是交替出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专业调整就会出现“由多变少”的现象。这种变少其实是优化提升的过程,是形成若干专业群、在专业群内按市场需求分成多个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既增强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又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有效防止因专业设置过窄、过细,而导致的市场变化调整专业难、造成浪费等问题。第三,积极开发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新专业。经济转型发展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一大批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提升转型,不论是外部需求还是内在发展动力,都会有力促进新专业的开发,紧紧瞄准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院校主动服务的能力。   3.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校企合作实现途径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原则。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用人单位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院校的持续发展中,随着院校的定位转向,校企合作主要是以两种途径去实现。第一。行业性、特色性很强的院校,充分发挥在本行业中的优势,以院校一级与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用人单位形成院校的办学理事会,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从行业需求和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录用等问题。第二,对一般性多科类的院校,由于专业群涉及的面比较广,院校一级就无法用一个理事会包罗万象去解决所有专业群发展中的校企合作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群的特点,以专业群服务的行业、企业为主要参与对象。形成针对性比较强的院系一级的办学理事会,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可以由院校级领导在其中担任主要职务,从而上升到院校一级,以方便协调和开展工作。基本上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理事会,使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对应专业群比较紧密的合作,真正发挥作用。随着现在用人单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以及劳动力供应的不足,出现了“用工荒”,很多企业等用人单位已经把员工招聘的“进口”前移到学校,希望与院校方合作。正是用人单位有了需求的积极性,给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带来了有利条件。学校方面应该有条件地筛选合作企业,提高合作门槛,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如企业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录用毕业生给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应的补助或奖励。行业协会积极营造校企合作平台,统一好用人需求标准,协调好需求计划,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4.高职高专院校在持续发展中的学生来源多元化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一线提供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人口高峰的回落,进入高等教育学段的人口减少。同时“十一五”末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有26.5%,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客观地需求更多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所以高职高专教育的生源还是有很大的争取空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增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都认可高职高专教育,通过事实来证明经过学习后,就业人员的薪酬、社会的认可度以及人生价值的体现都明显高于未参加高职高专学习的人员。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高职高专学习,引导用人单位聘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等。在招生组织生源方面,可以通过多渠道方式,组织更多的生源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一是继续通过高考录取学生,进一步降低门槛,组织一大批学生入校学习。二是扩大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比例,或者在国家层面上,实行本科和高职高专招生考试分离,学生合理分流到高职高专院校。三是扩大注册生的比例,依据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成绩,宽松进入,合格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四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源试点,面向社会,对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适当放宽,让想参加高职高专学习的人员,实行“低门槛”政策,通过学习,最后技能考核合格毕业后就业。五是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可以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由在岗人员为主体的专业班级,在岗学习,工学一体。上述方式可以多种方式同时并举,也可以用某一种方式。总的目的就是组织更多的生源接受高职高专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既是应有的生存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深化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和品牌、提高家长和社会满意度,化“危”为“机”,妥善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定位转向、专业调整转型、校企合作实现途径和学生来源多元化等问题,使高职高专教育步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4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