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中职生“无所谓”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05 14:29:08更新时间:2015-02-05 14:29:59 1

  【摘 要】“无所谓”是指凡事满不在乎,代表一种处事态度和方式。本文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该群体产生“无所谓”现象的心理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有效地在中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心理学线索。

  【关键词】教师论文投稿,中职生,“无所谓”现象,心理健康教育

  “大家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有何感想?”“无所谓!”

  “你这种行为会损害整个班集体的形象!”“无所谓!”

  “如果你还这样,我要和你家长交流一下了。”“无所谓!”

  诸如此类的“无所谓”情境是教师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甚至学生亲昵地赋予了它一个专业化的名词“无所谓主义”。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教师或家长任何一个错误的判断和决策都可能会诱发学生的偏激行为。因此,为了正确对待当下中职生中盛行的“无所谓”现象,我们首先应了解其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一 “无所谓”现象产生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1.从众心理的影响与吸引注意的需求

  例如,教师在提问“同学们,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有何感想?”后,如果得到“无所谓”的回答,其原因可能有:(1)由于从众心理作祟,即只是人云亦云地和教师开个玩笑,并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2)全班在教师提问后,个别学生发出“无所谓”的声音,以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这仅仅是为了吸引教师以及同学的注意而已。

  2.恃强性人格特质与情绪的隐秘性特征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其中恃强性人格因素的低分者的主要特征是谦逊顺从,具备这种特质的学生,在面临外界压力的多重选择时,往往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会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即采取“无所谓”态度。另外,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职生,情绪表现的最大特征是情绪的隐秘性,即中职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这种情绪的隐秘性使他们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无所谓”成了他们最轻松的表达方式。

  3.追求“无所谓文化”的社会心理

  除了中职生本身具备的特殊心理特征外,“无所谓文化”也成了整个社会的流行元素。有学者对青年群体的“无所谓文化”做过相关研究,认为“无所谓”体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既包含了对现实的调侃,也包含了对时代的参与。值得提及的是中职生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对成人世界充满向往,很容易毫无选择地追崇成人世界里的一切。尤其是“无所谓文化”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新潮流,琳琅满目的渗透着“无所谓文化”的流行歌曲、诗歌作品、影视节目等,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职生心理,使他们的生活中弥散着所谓流行元素的“无所谓主义”。

  二 针对中职生“无所谓”现象的应对措施

  1.宽容大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上所述,中职生中的“无所谓现象”往往是他们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及从众心理的引导,因此,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该既有宽容的心态,又有大度的风范,可以通过幽默或真诚的言辞解除此类尴尬的局面。此外,学生有时表现出反抗的语言和情绪,并不一定是说明他们不尊重教师,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亲密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反抗的心理,“出头鸟”们爱出风头,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们内心需要得到更多关爱。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爱出风头、博取他人更多关注的不正确观念。

  2.身心结合,合理帮助学生消除情绪困扰

  中国的教育一直推崇儒家“尊师重道”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教师“专制”,学生“顺从”的结果。这种模式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意愿,以至于有些学生懒于甚至放弃自我探索。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果敢的决策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呈现隐秘性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其正逐步地成人化,符合此阶段心理发展的规律。但部分学生会惊慌失措,觉得自己很虚伪,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的情绪特点,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学生摆脱此类心理困扰。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急于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立性,强烈抵制对其过多的干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事实,主动平等地与之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渠道,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准成人”的责任意识。

  3.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隐性环境的改善也显得尤为重要,隐性环境的改善主要涉及家庭环境、学校班级以及社会文化物质氛围等。重点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主流应是健康文化,因此,学校应当有组织地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修养,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4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