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2015-02-05 14:25:30更新时间:2015-02-05 14:25:54 1

  【摘 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吸引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问题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中国社会学者对于社会转型的理解可分三个方面: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形态变迁。社会转型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这种变迁包括很多层面: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转型等。社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期大致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从那时起,正是基于对市场经济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优的判断局势下,选择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目标。

  中国学者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认为社会转型期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正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怎样适应社会的转型,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性,怎样提高其自身的吸引力,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缓解就业压力,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与经济联系最直接和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定会受其影响,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有效性、吸引力、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

  职业教育对社会具有适应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经济转型带来产业、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提出要求。在适应性问题上,职业院校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不高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之间,尤其是与产业结构之间并未形成一种良性的相适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产学研合作在职业院校中作用的发挥。产业调整包括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相应地,人力资源也应随之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也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到职业院校就是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上进行调整。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专业设置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科学预测和论证来设置专业,才能更好地争取地方支持。而目前不少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不断壮大、产业链逐渐延伸等特点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不高

  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应与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现在有些职业院校不了解企业的价值链和价值趋向,不清楚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校与企业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化和形式化现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通过2~3年的学习,毕业出来不能学以致用。除了一些品牌企业,更多企业对职业院校一无所知,用人标准等信息更多靠行业协会、教科院等机构来传递。久而久之,学校抱怨企业不热心,企业埋怨学校不主动,校企合作不能“遍地开花”。

  二 职业教育有效性问题

  长期以来,因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使然,很少谈论效率和效益。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也应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职业院校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所谓职业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职业教育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指向职业教育效率本身的有效性;指向职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指向职业教育过程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这里主要指职业院校教学的有效性。

  从生存阶段进入发展阶段,社会成员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私人物品短缺已成为历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成长型需要过渡到对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经济的推动上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由于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观念、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错位和越位现象,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仍然不高。

  1.教学目标定位有失偏颇

  在目标定位上,部分学校存在偏差,仍然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主,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普通学历教育雷同,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精湛和熟练的技术,又缺乏职业竞争力,在后续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潜能的挖掘上较困难。

  2.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观表现出诸多诟病:一是对教学价值缺乏全面的认识,忽视实践操作,以知识理论为价值中心。使学生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具备应有的职业岗位能力。二是教学效率、教育效益等观念不强,一味强调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忽视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和教学设计等的反思和优化,一些职业院校还是依靠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路人的重大使命,故其教学观念的落后陈旧限制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拖曳了教学变革的步伐。

  3.教学质量不高

  对教学中理论知识部分而言,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缺乏适应性及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等问题,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脱节、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学生的理论学习长期局限于旧概念、老知识,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对教学中实际操作部分而言,实践教学设备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现代企业的生产设备升级速度,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三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

  1.职业教育社会声望不高,学生、家长不愿就读职业院校

  社会学的大量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考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因素,而人们对职业的集中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职业的吸引力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财产层的分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社会分层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以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流动为前提的,人们渴望通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进入一定的社会阶层,获得或改变某种职业以向更高的阶层流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获得某种职业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社会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各大阶层的收入差距在加大,产业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不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观念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对普通高等教育重心倾斜的影响,加之学历仍然是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法宝和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基本标准,许多家长对职业院校“另眼相看”,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不如读高中上大学体面。由于职业院校招生制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成绩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院校的社会评价相对较低。有研究者指出很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并非出自志愿,他们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动机不强。

  2.生源质量下降,从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使很多学生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前途,是不得已的选择,与此对应的问题就是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从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世纪末,职业学校分配制度实行全面改革。鉴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职业学校也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坐等生源的局面。

  一方面,社会上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一线劳动者严重缺乏,俗称“技工荒”,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生源缺乏及培养的学生是否瞄准了产业发展方向也有很多疑问,供需似乎陷入了矛盾的怪圈。

  3.高职毕业生回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更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加剧,不少技校为了增加招生吸引力,这几年纷纷改成高等职业学院。可高职的课程设置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不少学生毕业后,还得去中职学校“回炉”才能找到工作,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

  职业教育在纵向上分为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关于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尽管许多学者各抒己见,但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目前在职业启蒙教育重技能、轻意识,重单一技能、轻广泛职业探索;职业准备教育除初、中、高职层次外,缺乏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构建,不能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文凭;职业继续教育体系缺乏;横向上普职沟通不够,学生缺乏多次选择的机会。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属于从教育内部,且以职前教育为主来构建的体系。

  可以看出,适应性和吸引力属于外部因素,主要是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层面提出的,适应性侧重于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更倾向于被动层面,吸引力侧重于职业教育自身魅力,更倾向于主观层面;有效性和体系构建属于内部因素,有效性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度,侧重于教学的有效性,体系构建也是有效性的主要方面。

  就本人看来,研究从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社会经济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问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探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国际办学理念确立等面临的问题;从职业教育现代化方面研究课程、装备、信息化等面临的问题,这样有助于研究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阴祥.转型期职业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2(4):19

  [3]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

  [4]谢红、吕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来自重庆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4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