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04 15:29:04更新时间:2014-05-04 15:29:37 1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为指导,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坚持从本院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及时、全面、集中展示本院教学科研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读者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1)科学与技术;(2)语言•文学•艺术;(3)政治与法律;(4)哲学与历史;(5)经济与管理;(6)教育与心理;(7)农民工研究;(8)精品课程建设;(9)新闻学出版事业研究;(10)龙文化研究;(11)濮阳春秋;(12)石油化工研究

  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刊号ISSN:1672-9161

  国内刊号CN:41-1367/C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河南省濮阳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历史沿革: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现用刊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88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投稿须知】

  1.文题:20个字以内为宜,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2.作者姓名及单位:在文题下必须标注作者姓名,对作者工作单位必须标明其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并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3.摘要:200字左右为宜,提供论文梗概。不用第一人称以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出现图表、公式、文献和标题层次的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4.关键词:选取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5.作者简介:要在篇首地脚注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专业或研究方向等。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码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6.正文:社会科学类稿件以5000-8000字左右为宜,自然科学类稿件以4000字左右为宜,优秀文稿可适当放宽字数。

  7.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注释置于文末。

  8.参考文献:排在注释之后。凡引文出处一律列入“参考文献”,并按论文中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在引文处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上标)。文科类稿件所引著作中的页码一律写在文中引文序号后面,用上圆括号标示,如“[2](302)”等。一种文献在同一论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注录格式:

  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

  专著:[序号]作者•文题[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9.英文题目、姓名、工作单位:来稿需同时具有英文的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10.文稿应打印,并提交电子文本。文中图表应力求少而小,用白纸墨绘,点线规范,作图精细。图中需植字的文字、符号应用铅笔标注,图表应有不超过15字的图题、标题。图表一式两份,一份随文贴好,一份用于制版。

  【杂志目录】

  2013年第5期目录

  龙文化研究

  (1)华夏文明的史前天文与人文背景伊世同

  (4)龙、龙乡、龙都与龙文化产业吉耀波史国强

  政治与法律研究

  (6)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启示——从哈贝马斯的思想分析徐珑钊

  (10)试论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权威制度演变——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朱平

  (14)浅论奥巴马政府多边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闫志新

  (17)新时期发挥公共典型示范效应的主要问题朱彤

  (20)发挥反腐倡廉网络举报正能量的理性思考侯殿收

  (24)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完善段贞锋

  (27)雇主替代责任新诠——《侵权责任法》第35条评述林玲

  哲学与历史研究

  (33)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徘徊的罗吉尔·培根侯现强

  (36)论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及其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哲学的视野武孝龙苏贵

  (39)陈宫与曹操生死因缘探微孙铁林屈军卫

  (42)西方来华使团视野中的清代京杭大运河胡梦飞

  (47)晚清“专利”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朱红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3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