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论文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4-02-19 08:53:29更新时间:2014-02-19 08:55:44 1

  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对中共中央精神的贯彻,又契合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顺应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某些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造成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够,行为践行严重缺失,无法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思政课程的总体要求。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并加以研究和解决。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既是对中共中央精神的贯彻,又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但就目前来看,某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未有效地落实,无法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总体要求。在分析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瓶颈”的基础上,着重从教学体系、教学团队、基地建设、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来研究如何保障实践教学的落实,以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一、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思政课教师既承担着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任务,同时又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真正掌握、认同理论的目的。

  其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可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更多地融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创新教学。

  最后,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主渠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主体”、奉行“单向灌输”、强调理论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极易造成空洞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学生感到思政课讲的都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毫不搭界,必然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长期得不到提高。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瓶颈”探析

  就目前来看,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其“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学要求及统一的教学标准,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规范,实际中难以操作,最终使得实践教学显得较为分散,实践教学成效甚微。

  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一是缺少共识,无法凝聚各方力量。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足。

  最后,从考核制度来看,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细则或者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三、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社会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节拍,因为只有让思政课植根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才能解决当下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心体验的不够、行为践行的缺失的问题,促进学生价值智慧、实践智慧的同步协调发展,为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衔接工、学两个阶段

  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同步构建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其教学内容既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切合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同时还应符合学院自身办学实际。其构建的教学大纲也应“合身合体”,力求将社会发展要求、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发展诉求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阶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够的弊病,以及在企业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弱化、虚化问题,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企业资源,立足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的有机衔接。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析

  (二)构建实践教学团队,达成共识,凝聚多方力量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扎实推进,需要得到学院管理层、各系部兼课教师、辅导员、团委,以及校外各方力量的有力配合与支持。

  首先,思政课专任教师应该发挥主阵地优势,为实践教学编写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此环节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各系部兼课教师、辅导员要结合各系部的专业特点,不断总结、反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来,以此为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案的拟定提供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最后,基于“共建共享”的理念,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要不断改革创新、拓宽渠道,积极争取外援。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而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如与其他院校、与社区有关单位,甚至与学生家庭的合作,等等。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

  如果“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合作单位,会大大挫伤广大师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难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际成效。所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立足校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来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因为,在校园内组织实践教学,省时、省力,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安全性也能得以保障,师生的参与度都会比较高。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到各类企业锻炼、工作,因此,积极利用周边的企业基地资源进行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得到学生的响应,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四)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在于考察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以及为人处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或只凭任课教师一方的评价,则无法达到全面和客观的目的。

  首先,考核内容要注重综合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所以,实践活动的评价也应该体现全面性,其内容应包含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协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

  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教师理所当然地是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由于学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他们见证了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以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激发师生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3]钱结海.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3(3).

  [4]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相关期刊推荐:当代职业教育》

  《当代职业教育》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职业教育刊物。ISSN:1674-9154,CN:51-1728/G4。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当代职业教育》办刊宗旨

  《当代职业教育》是一份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为职业院校办学教学服务、为职教事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探讨学术理论、解析政策资讯、交流办学经验、指导招生就业,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当代职业教育》栏目设置

  开卷有议、专访专稿、校长论坛、职教研讨、治校经纬、专业建设、课程创新、教学平台、实训实习、综合素质、学术园地、走进企业、院校风采、人物写真、就业创业、职教动态等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3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