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智能科学技术论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施工配合的考虑

发布时间:2011-04-06 10:08:59更新时间:2011-04-06 10:09:33 1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施工配合的考虑
于雷
摘要: 建筑智能系统是随着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而产生的,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在建筑行业的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项目实施结合时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点,以期为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设计要点 总体设计 理工论文,职称论文,职称评审
前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弱电服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系统组成并高度集成的,能提供综合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必须总体考虑,各功能交叉部分要统一设计,管线部分要满足各子系统的要求,并考虑未来扩展的需要,留有余地。专业的设计公司,在承接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面更具有优势,这一方面有赖于智能化系统市场的逐步规范,同时还要依靠专业设计人员的技术能力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一.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主要范围
在智能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便要依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服务和运维方式及物业管理等方面,作尽可能深入的探讨,从适用性、先进性、经济性、扩展性上综合考虑,作一个定位合理的整体规划。要做些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标准和目的,给项目做出明确的需求分析,再由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因此智能化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标准:
1、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管理功能和建设投资等划分为甲、乙、丙三级(住宅除外)进行设计。
2、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及相关规定,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满足“对系统最优、对建设方有利”原则的合理化设计。
3、至少要保障项目的通信网络系统(包括楼宇内的语音、数据、图像资料传输和外部通信网络传输)应信息畅通。
4、智能建筑要实现智能楼宇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互联、互通,以达到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5、智能建筑还要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依据用户方实际情况及目前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环境及技术,目前智能化系统设计范围包括如下方面:
(1) 主要用于网络信息化的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2) 主要用于节能监控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如通风及空调系统、发电机及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电梯系统、冷冻水系统等的控制。
(3) 主要用于安全防范的技防系统:如闭路电视监控、防盗报警、保安巡更、通道控制、访客对讲(可视)和求助、停车场系统和无线对讲等。
(4) 主要用于安全和宣传的公共广播系统:如背景音乐、消防广播。
(5) 主要用于高可靠和实时性的卫星通信系统,信息专媒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系统:如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6) 主要用于信息发布的大屏显示、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
(7) 主要用于实时视频会议的多媒体数字会议(含远程会议)系统
(8) 主要用于与外部通讯的电话、光纤、ADSL等电讯通讯系统
(9) 主要用于防火安全的水、气消防系统。
(10) 主要用于关键设备运行环境场地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和中央控制室机房建设。
(11) 主要用于设备安全的防雷接地系统
(12) 主要用于集中管理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各种接口和数据共享把各个智能化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管理维护平台)
二.智能化建筑设计与施工配合的要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可分为土建、机电安装、二次装修、弱电智能化系统配套四大关键环节。针对目前弱电系统已经和土建同步设计的情况下,弱电系统应与土建施工、机电安装、装饰等的工程协调需要继续跟进,才能减少设计、施工界面纠纷,使弱电系统实施在保证进度的同时符合规范要求,并达到整体系统的功能要求,从而降低投资的成本。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周期一般会在1一3年,周较长,因而必须考虑分步实施的规划:
工程分步实施:考虑到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工程将分步实施。因此方案设计,一方面要做出的总体规划,同时也要重点考虑使用方即将投入的实际应用,把工程划分成一个个尽量独立的小系统来分阶段完成,尽量使每一部分完成时都能立即投入使用。
设备逐步到位:管线系统和主干网络设备应一步到位,避免以后结构上的无序调整。各子系统和各单体建筑的设备可按照进度需要分期安排采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建设方的投资。
资源与业务逐步整合、应用逐渐深入:通过进行智能系统工程资源规划和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评估智能系统建设是否真正给使用方带来投资效率、管理效率、教学效率、科研效率的提高。上一批设备就要充分利用起来,先上关键的应用系统以及成熟的系统,逐渐铺开。
1.土建协调
1)室外园区主干及主干管线入户
建筑设计单位需给出室外管网规划,其中弱电管线部分还需要根据整体系统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大厦主入口或其它市政线路入口要预留到网络中心的管路、各建筑物到主入口警卫室的管路预留考虑,周界、绿地、操场等室外管路也必须在土建时期一并预留好,各楼的入户管要考虑合理的入户途径和容量,避免二次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投资及麻烦。尽量做到弱电系统有自己独立的管路。
2)室内管线通道及弱电间预留
线缆入户后,先到弱电设备间,再经竖井里的垂直桥架和走廊的水平桥架到房间。通道设计(管路、桥架)要留有余量,弱电设备间要预留能放置各种连接设备的空间,留有接地引出装置,并配有足够数量的电源插座。土建设计必须有作弱电井道的位置结构设计。
3)卫星天线基础
有线电视机房所在楼栋,卫星天线基座位置根据接收卫星电视节目频道及接收方式在有线大厦楼顶落实基础位置。基座设计要考虑卫星的尺寸、重量、朝向、方位角、仰角、抗风等一系列安装参数,基座必须与楼顶主梁钢筋牢固连接并预留螺栓,基础附件应留有进入室内线缆使用的放水弯头的拉线耳环,并注意在楼顶避雷针的45°保护范围内防雷击。
4)机房规划
智能化系统的中枢包括计算机网络机房、中央控制室等。需要考虑机房所在位置楼层、平面位置、面积、承重、管路出入口、空调位置及室外机的摆放、接地引入点、空间高度、电力预留、消防钢瓶室预留等因素。
2.机电安装
1)弱电接地系统
为了减少干扰,保护设备,弱电的接地系统必须与强电分开,单独设置接地极或利用联合接地系统引出接地线至各个区域。网络机房应使用独立的接地干线及等电位连接,同时UPS电源、弱电竖井内及所有管槽均需可靠的接地,并对设备区设置接地排。
2)电源和用电量
智能化系统的供电需求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日益增加,因而对整个建筑群的供电量都产生大们影响。弱电系统的终端需要与强电配合,一般在每个弱电信息终端附近都应考虑设置电源插座,在弱电设备间应考虑设备用电情况,如楼层交换机、有线电视放大器等,所有机房的用电量应有一个完整的统一计算并提供给设计方予以提前统一考虑,以便早作配电预留,避免遗漏和少估算。
3)变配电、消防、给排水、泛光照明
消防专业应提供紧急广播信号给弱电的广播系统,变配电、给排水、照明等应提供设备通讯接口给设备监控系统。需集中管理的平台事先作好接口选型和软件要求,才便于最中集成平台实现。
3装饰设计
1)综合吊顶
在使用吊顶的场合,应注意装饰与弱电施工的设计配合问题,在吊顶设计中,要会同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一起就设备的安装和定位予以协调并反映到图纸上,避免造成审美缺陷、减少施工纠纷。
2)平面功能布置
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功能规范, 同时又兼顾美观实用性,部分系统的弱电设计必须在装饰平面功能布置确定后才能做出来,如行政办公楼等地。
3)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主要是隔墙和吊顶)对弱电系统信息点位影响很大,要早汇同装饰公司一起探讨和定论。如隔墙使用玻璃,则需重新考虑弱电系统设置在墙面的广播音控器、门禁开关、信息插座和布管途径。
4)建筑声学设计
数字会议系统的房间应考虑建筑声学设计,即装饰设计需对房间内各个墙面、地板、天花及有关设备考虑采用不同的吸声反射结构及便面材质以控制声音的混响、均匀度。通过墙面的隔声结构来阻挡外界声音干扰,降低本底噪声,从而保证这些专业系统的音响效果。
4外部环境配套
1)电信通信设施的申请**
弱电设计方根据建设方在通信系统方面的使用要求,确定通讯方式及模拟、数字中继线的技术规格,由建设方向电信部门**用户申请。电信部门反馈通讯机房位置、面积要求、进线数量等,待通讯机房工程完工后,电信部门进场排放电缆和安装相关设备,调试后投入使用。
2)卫星天线使用申请
卫星接收系统技术规格确定后,建设方还需**卫星天线接收使用的相关申请手续。
三.总体设计
1、明确设计的范围:包括地下、地上的综合楼、厂房,门厅和员工食堂,保安、消防控制室设、数据中心、办公室、员工宿舍等及后期将有的新建筑。
2、设计思想:智能系统工程建立的五大步骤,它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产品选型、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
3、设计定位:智能系统应实时便捷、保障其通讯(CAS)的高效和安全自动化为核心,可靠的建筑自动化(BAS为生产基础保证)和信息自动化(IAS)为实时服务。
4、设计目标:将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和信息自动化系统(IAS)三者通过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和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集成在建筑环境这个支持平台上,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节能环境的建筑物。

四.结述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涉及面更广,技术性更强,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的建设是迫切需要的。因而,设计中要有全面的观点,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设计。

参考文献
1 陆伟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2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
3 李林.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4 张瑞武主编.智能建筑
5 杜成章.建筑智能化的系统设计

作者简介:于雷(身份522701196501290313)1986年大学毕业,一直从事智能化方面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nengkexuejishulw/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