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展望
徐晓亮
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经历了数年的沉寂、徘徊、摸索,近年来突然取得爆发性的进展,其标志就是发展方向的确立、发展战略的规划以及操作模式的认定。进入今年以来,在发展规划的大前提之下,围绕着整体平移、运作方式以及产业的主导权,不同的利益力量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数字电视正是在各种力量博弈中曲折前行。
基于新网络平台上的其他业务类型也会给数字电视带来巨大冲击,主要是IP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也就是说数字电视并不只是广电可以做,电信等同样也可以做。在数字电视运营中,广电系统如何尽快抢摊、站稳市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IP电视
IP电视,也叫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络协议)的网络把电视信号和视频服务提供给接收者,其终端可以是电视机也可以是计算机。它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采用这种技术,通过电话线就可以看电视,这就把电视机这一广电的传统终端变成了电信的终端,广电在终端上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
此外。IP电视采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技术,使视频流传输带宽在768K bps(bits per second,位/秒,内部数据传输率)时可以有接近DVD的收视效果,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广电传统的线性单向传输方式,它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可以给用户提供充分自有选择的权利,广电的内容优势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就是通过宽带互联网收看电视,这样电信就直接介入了广播电视业务。中央电视台已经被批准提供央视网络电视,并已进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互联网,大型内容提供商的介入将点燃网络电视产业的战火,广电原本固有的内容资源的垄断优势将慢慢消失。
*手机电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手机拥有视频功能,我国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通过网络传输技术来播放“手机电视”节目,而上海文广集团也开始通过旗下东方龙公司开始向手机电视提供内容,手机电视产业已经显现雏形。有线数字电视又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市场和技术构建起新的运营模式的同时,原有的体制还在发挥作用,如何尽快促使体制转型,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也将成为今年的决胜重点。
(1)频率资源的管理如何确定新思维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频道管理体制是基于频道稀缺,采用数字技术加上有线网络升级,频道资源大为丰富。同时,频道的类别也更加多样化,有卫星、有线、无线频道之分,有开路频道和付费频道之分,有专业化的频道和综合频道之分,有商业频道和公共频道之分,因此原有的频率资源管理思维将无法适应多频道、多类别频道时代的需要。目前在频率资源管理上的政策滞后性的限制,在今年将更加突出,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产业属性的数字电视如何提供公益服务,导入公平竞争和公开操作
数字电视既具有产业属性,而又因为是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其公益服务性质不可或缺,这种公益服务和产业属性的双重性该如何处理?公开操作、公平竞争的环境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再靠国家垄断资源来牟取个别单位。个别行业的商业利益,即使某个公司暂时获得了成功,也只能把数字电视逼进死胡同,最终导致整合行业的混乱和崩溃。新产业需要新的体制,而现存体制的惯性不会很快消失,新旧两种体制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3)数字电视的开放底线怎样把握
事实证明,数字电视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从最早在数字电视技术平台领域的零星合作,到后来沸沸扬扬的三网合一,业外资本对有线网络的投资改造,到技术服务商以资金或设备投入推动广电技术平台的搭建,再到近年家电企业对机顶盒市场推广的参与,都表明数字电视从技术平台、网络通路、内容生产、市场推广等各个产业环节对于开放相关资源、与外界合作的内在需求动因。
2011年,开放仍然将继续冲击广电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电视的运营需要对业外开放,此外广电和电信的业务也将在相互开放的边缘讨价还价,数字电视产业开放的底线到底是什么?如何既通过开放获得所需的东西,又能适度保护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4)数字电视的产业战略发展如何定位
现在发展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很多广电集团的重要环节,但是如何定位数字电视却认识不清。在数字电视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的电视机构并没有认识到数字电视是一个新兴的事业,以至于耽误了发展时机。现在又把数字电视作为纯粹的赚钱工具,片面强调其商业价值,这两种对数字电视的认识都是对数字电视良性发展的阻碍。
数字电视产业战略需要从整个广电全盘考虑,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从中国广电的全局来看,数字电视在今年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市场做起来,而不是片面强调盈利。在政府、企业、媒体多方面力量参与这个产业,营造这个市场,进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nengkexuejishulw/12077.html
下一篇:在用锅炉水处理与节能-发表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