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
杨 彬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
对剩余价值理论范畴的研究与探讨, 并非始于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特别是古典学派已经对剩余价值的各个侧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涉猎与分析, 提出了不少颇有创见的观点与看法,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 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 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也就是说, 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在研究剩余价值时, 注重了剩余价值的形式与现象,而忽视了其内容与本质。而马克思恰恰是在科学批判与合理借鉴的基础上, 借助于劳动力商品这一科学**, 创立了科学完整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概而言之,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逻辑内涵大致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想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对此, 马克思从资本总分式的矛盾人手, 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揭示了资本的基本涵义, 即资本是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从而展现了资本的本质。与此同时, 马克思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的视角, 系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 自由的劳动者” , 这里所说的“ 自由”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 人身自由” , 二是“ 自由得一无所有”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 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 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既然劳动力成为商品, 那么它必然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 对此马克思首先系统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构成, 在此前提下重点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即“ 它是价值的源泉, 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新价值的特殊属性, 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了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首先详尽分析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即“ 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这一分析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逻辑方法。与此同时, 马克思依据其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按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科学划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并且明确指出只有可变资本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而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主要是以工作日与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为中心, 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于工作日长度问题的“ 二律背反” , 形象说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以及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也就是说,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资本家只有借助于工作的绝对延长来达到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但这一方法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憾, 决定了其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伴随着产业技术革命的不断爆发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主要选择。对于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首先指明了其科学内涵, 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又明确提出, 提高劳动生产力, 降低劳动力价值, 从而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趋势, 但并非个别资本家的直接目的。因此,马克思又从具体的角度详尽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斗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所以“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 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而为了进一步佐证上述理论, 马克思则从实证分析的视角, 循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运用大量富有说服力的史料, 系统阐明了在简单协作、手工与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三个不同阶段相对剩余价值的运动轨迹, 既剖析了劳动隶属于资本的发展逻辑, 又阐述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相关性, 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趋于丰富与完善。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代价值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 因为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而如果我们依据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藕合的逻辑思路,从商品经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视角出发, 可以肯定地讲,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运动规律, 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而, 我们学习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必将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 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并且详尽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特殊性质。从马克思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劳动力商品不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范畴, 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那么,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 这是多年来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下的难题根据马克思的逻辑分析, 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 我们认为, 无论是从理论推演还是从实证考察,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应该成为商品。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讲, 马克思所分析的劳动力在人类历史上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即“ 自由人”条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具备, 只不过采取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对于“自由人”的第一重涵义即“人身自由”人们没有异议,但对于“ 自由人”的第二重涵义即“ 自由得一无所有”人们颇有争论。实际上, 我们今天探讨劳动力商品的性质问题, 没有必要去教条主义搬用套用马克思当时的理论标准, 而应当从现实出发,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 避免劳动力的所有者“ 一无所有” 的唯一选择就是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从而真正落实劳动者主权、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创造最基本的前提否则, 理论上的先进性必然带来实践中的低效性与发展困境。其次从事实层面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再告诫我们,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 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还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其成功运行始终离不开劳动力商品的支撑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劳动力市场, 既然在实际经济发展中, 我们已经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看待, 那么又何必忌讳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呢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不仅不会贬低劳动者的地位与价值,相反却是真正实现劳动者主权的必备条件, 这一点已经被改革开放年的大量事实所充分佐证了。
(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马克思分析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路进行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 他首先分析了生产劳动的一般内涵,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双重涵义,即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与生产剩余价值活动的有机统一。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呢我们认为, 首先应科学运用马克思的方法论, 从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视角来把握, 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日的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这两个基本要求其次, 我们必须立足现实, 有效地发展与开拓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内涵, 不能拘泥于传统论述, 而应与时俱进, 合理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从而使生产劳动的概念与外延更加全面, 更加切合实际据此, 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应该是创造物质文化产品与提供劳务并借助于商品形式用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
(三)关于资本增值的源泉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分析, 资本是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历史范畴, 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外壳, 我们认为资本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 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资本的具体形式及内在本质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有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那么在以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资本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而不论哪种形式的资本, 从最本质的视角出发,资本必须是以货币为依托, 以追求自身价值增值为目标, 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增值的唯一源泉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在于可变资本, 归要到底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我们首先要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但雇佣劳动关系在公有制经济中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 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依然分成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其中前者以工资形式满足了劳动者个人及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后者是以利润、税收的形式转移到国家, 形成积累基金与发展基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增值的源泉, 依然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依然是劳动力商品所特有的使用价值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增值过程依然是“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四)关于社会主义竞争问题。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 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 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与手段有很大差别, 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共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 竞争作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杠杆, 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关键的是, 全面提高国民的竞争意识, 积极迎接“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 健全竞争法规, 完善市场体系, 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良好的竞争环境, 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竞争机制的内在功能,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动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河区财政局
下一篇:论徐訏小说创作的思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