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其建筑群的建设持续了近十个世纪,主要建筑分别属于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等风格,并存在着不同建筑风格的交叉和融合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圣马可广场建筑群的造型设计特点以及建筑之间取得和谐统一的设计手法,并对产生这一建筑成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圣马可广场、建筑群、融合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广场建筑群之一,前后经过了近十个多世纪的建设和改造,以华丽多彩而又和谐统一的建筑风貌享誉数百年,其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规模的建筑组织手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主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圣马可广场紧靠大运河,由大广场和小广场组成,周边环绕着圣马可主教堂、总督府、图书馆、钟楼、市政大厦等建筑。这些建筑物分别建造于11~17世纪,囊括了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等风格,但它们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真的是“和而不同”,成为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
圣马可主教堂
圣马可主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立面经过多次改造,目前的外观面貌完成于15世纪。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教堂建筑主体采用拜占庭风格,平面呈希腊十字式,长76米,宽62米,上覆一个大穹顶和四个稍小的穹顶。教堂正面朝西,面向大广场,长51.8米,有5座拱型罗马式大门,门廊上部是五个拜占庭式的尖券装饰,尖券内有关于圣马可的壁画。建筑顶部有哥特式尖塔、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轮廓生动、丰富,错落有致,使整个建筑充满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圣马可主教堂融合了拜占庭、哥特、伊斯兰、文艺复兴等各种风格于一身,是威尼斯全盛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写照。
总督府
与圣马可主教堂一样,总督府的修建也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它的第一座建筑建于810年,历经几度改建,现存的建筑是在1309~1424年间修建完成的。建筑平面呈四合院式,北面与圣马可主教堂毗邻,南面正对大运河,西面朝向小广场,东面对着一条狭窄的河。
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最高约25米,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券廊,圆柱粗壮有力。第二层仍是券廊,但比一层多了一倍的柱子,比较封闭,上面还有一列圆形的小窗。第三层的高度约占整个建筑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面。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大理石片贴成斜方格的席纹图案,显得优雅而轻快。这一处理方式,显然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虽然第三层的面积很大,但没有负重感。二层的券廊也很好地起到了过渡与联系上下两层的作用。
这样独特的立面构图方式,在之前的哥特建筑和其他风格建筑中都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所以人们常说,威尼斯总督府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圣马可图书馆
圣马可图书馆是16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人物珊索维诺的作品。建筑建于1536~1553年,位于小广场的西面,与总督府相对而立,南面正对大运河。整个建筑共分为21个开间,分上下两层。一层立面为拱廊,后面是商店,图书馆在二层,通过中央开间的楼梯到达。立面采用连续的券柱式,都是圆形壁柱。檐壁装饰有浮雕和通气孔,拱廊的肩部也装饰有人物浮雕。屋顶上的石栏杆顶部有人物立像,四角是方尖碑。圣马可图书馆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中最壮丽的作品。
钟楼
钟楼是圣马可广场上最高的建筑,位于大广场和小广场相交的地方,斜对着圣马可主教堂。这座修建于15世纪的钟楼高98.6米,挺拔秀丽。尖尖的塔顶是浅绿色,主体则是砖红色,塔顶上站立着圣马可的金色雕像。1540年,珊索维诺在钟楼下面朝东修建了三开间的券廊,装饰得非常华丽。
市政大厦及连接体
大广场的北侧是旧市政大厦,由彼得•龙巴都设计,建于1496~1517年,三层,它决定了广场的长度。每层建筑的立面都采用连续券构图,区别在于一层的开间尺度较大,二、三层的开间大小一致,是一层的一半。
大广场南侧是新市政大厦,由斯卡莫齐于1584年设计,下面两层与圣马可图书馆的立面相似,又加了第三层,同旧市政大厦相匹配。
大广场西端本是建于12世纪下半叶的圣席密尼阿诺教堂,于1807年被拆毁,建成了一座两层的建筑物,把新旧两个市政大厦连接起来。这一建筑物也采用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式,上面加了一段女儿墙,装饰着雕像。建筑的高度与旧市政大厦相仿,比新市政大厦略矮。
以上我们分析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的造型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建筑设计中有哪些要素使得广场呈现出和谐统一、温馨可人的空间气氛。
融合
广场上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建造年代,有些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建筑风格也分属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等,但是由于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对比与统一的手法,使各个建筑相处得非常融洽、不觉突兀,犹如不同地域和肤色的人们和睦相处。
首先,确立圣马可主教堂的主导地位,使之成为广场的控制点,其他建筑与之配合。如总督府方正的轮廓和稳定的水平划分衬托着毗邻的圣马可主教堂由穹顶、尖塔、山花等组成的复杂形体和生机勃勃的动势。同时,总督府和主教堂都有券廊的设计和富丽的色彩,从而取得了协调。总督府檐部上的一排装饰玲珑剔透,与主教堂跳跃的天际线呼应起来。类似的还有圣马可图书馆的檐口设计。在它的檐口上,珊索维诺设计了花栏杆。栏杆上有雕像,四角还有小方尖碑,使建筑物的轮廓与天空虚实交错,形成华丽的过渡带。这一丰富多彩的天际线设计和圣马可主教堂息息相通,在广场上获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其次,总督府、图书馆、新旧市政厅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体,都以拱券为母题,立面作水平划分,造型舒展,气氛平和。即使是作为广场的垂直要素的钟楼,也在底层东部加建了三开间的券廊,与周围的主要建筑物有了共同的构图要素,增强了不同建筑间的协调统一。
再次,连续券和券柱式构成的建筑外观环绕着圣马可广场周边除主教堂外的所有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烘托下,圣马可教堂和钟楼以主角的身份矗立在广场上。教堂浓妆重彩、活泼热情,钟楼庄严高耸、尊贵大方,特别是钟楼以近百米的高度俯瞰全城,打破了广场上的其他建筑物构成的稍显单调的水平分划,成为广场的垂直轴线和标志性建筑。
圣马可广场的整个建筑群富于韵律感的构图方式,使建筑造型充满变化又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中的对立统一原则。难怪拿破仑在1797年的秋天,带领着他的部队从运河进入圣马可广场时,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惊呆了,发出了“这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感慨。
溯源
威尼斯建在亚得里亚海的礁湖岛上。中世纪时,亚得里亚海东面是拜占廷帝国,再往东是广大的东方世界,所以威尼斯位于东方和西方之间。亚得里亚海南接地中海,好似威尼斯专用的通向世界的天然水道。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威尼斯成为海上的商业强国。这里商旅往还,东西方文化杂然并处,人们的眼界比较宽,思想活跃、不受束缚。作为共和政体的国家,这儿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历来薄弱。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社会文化更加鲜明地反映着资产阶级尽情享受现实生活的特征。
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在建筑上,就呈现出公共建筑类型多样,建筑构图自由活泼,色彩鲜明,尺度宜人,追求欢快愉悦的建筑特征。而且建筑工匠和广大市民都没有成见约束,对各种建筑风格,甚至是阿拉伯世界的建筑手法也不排斥,自由地组织在各项建筑工程中,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构图方法和设计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其最突出的建筑实例就是圣马可广场建筑群的兴建。
17世纪之后,威尼斯的建筑随着经济的衰落而衰落,圣马可广场建筑群也成为乐曲中的最强音,演绎出威尼斯最富诗意的旋律。当人们走进圣马可广场,便置身于一片建筑艺术的汪洋大海之中。它浓缩了自公元9世纪以来的历史记忆,让人陶醉,让人思考,无愧于“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陈志华主编:《西方建筑名作(古代—19世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英)帕瑞克•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年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美)西里尔•曼戈著,张本慎等译,陆元鼎校:《拜占庭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法)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著,吕舟、洪勤译:《哥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英)彼得•默里著,王贵祥译:《文艺复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上一篇:呼唤人性化情感居住空间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