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哲学论文

场所的关联耦合理论

发布时间:2013-01-26 10:06:35更新时间:2013-01-26 10:07:46 1

摘 要: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城市空间,基于实体要素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城市设计理论中的场所的关联耦合理论对青岛市的传统商业中心中山路进行解读、研究与分析,试图从物质空间设计的角度为中山路的改造再开发开辟一种思路,提供一种方法,进而对旧城改造这一复杂的课题提供物质空间层面上的解决方法,以实现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及对传统城市空间的再开发与再利用。

关键词:关联耦合;场所精神;城市文脉;城市形态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过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第二次日占时期以及解放后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山路则是青岛历史文化的发祥地,遍布区内风格各异的建筑、以及“山-海-路-建筑”相协调环境特色,是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1 青岛中山路概况

1.1 中山路发展历程背景

现代的青岛市,以1891年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为肇端,1897年德占青岛后建城市,百余年来,青岛的城市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息息相关,且人文荟萃,因而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建市仅百余年,之所以被国家定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除了附近郊区的齐鲁故国及崂山元明清道观外,市区内近代殖民地时期的“万国”建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些建筑中除了八大关的别墅群,就以中山路为中心的商业区域里的建筑物量大质高。这群建筑所组成的商业文化区域是岛城的珍宝,也是现代中山路商业区发展的根基依靠。紧靠路中东侧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这些建筑设计风格也多为当时流行的西方折衷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派和部分中国传统复古主义。这些建筑给中山路带来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也是中山路的商业文脉的物质载体。

处在青岛市南区的中山路,一直是青岛市一条主要的商业街,是青岛商业、行政、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其历史几乎与青岛市一样长,南起栈桥,北至大窑沟,全长1.3km,以南北走向为主干,连接20多条路段,拥有大小商家1000余家。

1.2中山路现状发展问题

中山路作为青岛主要商业街,它东临旧市政府,西接青岛火车站,南面尽端则为东西向横向扩展的栈桥沿海风景区。它的经济、文化、政治、交通优势,使它一直成为青岛的中心地段,是这个城市的主要意象元素。

但90年代初,市政府提出从城市整体出发,将市中心东移的大规划思路。老市区进行相对的“空城计”,部分移民至东部新区。重新确立了城市功能布局:新区将是行政区、产业区、交通枢纽、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心;老市区为商业、旅游、宗教中心。市四大机关东移后,整个市中心很快东移,加上市内各市区的商业中心的崛起,中山路的中心地位正在逐渐失去。可以这样说,中山路的商业中心的地位降低是大城市多中心化的正常反映。

作为青岛的传统商业中心,中山路在青岛近代商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汇聚了几十家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老字号和商业品牌,成为青岛城市无可比拟的文化资产。中山路商业区应借这个功能转型机会,发掘、宣扬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优势,重新定位,来保持自己的商业繁荣。

2 场所的关联耦合理论

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经历了从研究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研究城市“涵义”的发展过程。根据康奈尔大学教授RogerTrancik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有3个方面的理论影响最大: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其中连接理论在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中,又称为“城市的关联耦合分析”,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侧重于物质形式方面,它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城市中众多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建立城市空间之间的轴线关系构建城市运动发展的时空框架。

连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dmundBacon,他指出城市的运动系统联系了城市的建筑和空间,对塑造城市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关联耦合的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大尺度的基地特质,建立明晰的城市设计秩序系统是非常有效的,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人作为城市中最积极活跃的主体所起的作用,忽视了人对于城市空间的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后来逐渐被场所理论所取代。

场所理论基于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文脉”的概念,所谓城市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成为“场所”。

在城市设计中,将连接理论与场所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建立场所之间的关联耦合关系,就是通过活动者的体验线路将城市的重要场所联系起来,藉以产生一种连续的感知过程。对于个体场所的体验通过这些“联系线”加以整合,形成一种对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实态、地方传统、基地特色等要素的整体的印象,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城市,把握城市,整合城市文脉,树立城市特色形象。

3 中山路的场所关联耦合分析改造

3.1 从城市区域角度考虑中山路的改造

图1 中山路街区周边城市肌理

造成今天中山路相对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建筑、景观上的,也有社会、经济和体制上的。复兴中山路社区,不仅需要恢复和改善中山路的建筑与景观形态,而且需要复兴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与城市的新兴社区隔离,与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合拍的社区很难在保存城市风貌、推动自身持续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中山路的社区综合复兴必须着眼于使社区保持同整个城市的有机联系,使得中山路地区的建筑形态、城市景观、社会经济发展,既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随城市的整体发展保持有机更新的态势。因此,在确定中山路商贸旅游区改造与发展的思路及策略时,以城市复兴的理论框架为本次城市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以期能够在项目前期的研究阶段就开始“用全面及融汇的观点与行动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寻求对一个地区得到经济、体型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

3.2 保护历史街区,延续城市文脉

在中山路城市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完整保护的原则。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就是要保护风貌赖以存在的整体环境,这项工作不仅包括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建筑物、特色建筑,同时包括保护原有的城市肌理、街道格局,乃至树木、有特色的建筑符号等构成中山路地区,甚至于“老青岛”环境风貌的各种物质与人文的历史因素。同时,在对于中山路的历史街区必须采取积极保护的措施,确认发展的是中山路地区复兴与保护的主要动力,经过谨慎考虑,仔细研究,并获得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利用与发展模式将为中山路地区及青岛旧城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中山路的环境进行适宜的改造和改善,进一步加强其已经具有的场所精神,使它们不仅在记忆中是人们难忘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同样要成为具有新引力的,富有活力的场所。

3.3 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历史上中山路附近的莱州路、馆陶路、胶州路共同构成了青岛市老市区商业服务业、金融、文化娱乐区,该地区同附近的青岛火车站、市场路商业区、青岛港客运站、市区南部的海滨旅游岸线和风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1995年—2010年),中山路附近地区应该形成以商业旅游为主体,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的主城西部副中心。中山路应该增加在景观、交通、经济、社会等方面与周围地区的协调、互补与联系。

4 结语

解读城市对规划人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在对青岛中山路的分析之后,我们对其特殊的城市肌理和典型的城市形态有了理论层面、深度的认识。中山路面临保护保留建筑形式、空间形式、街区的特色与当代开发的两难选择,但是笔者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进行中山路的改造再开发,保持并强化中山路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典型建筑空间形态是必然要考虑的,而场所关联耦合理论对其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Roger. Trancik. 找寻失落的空间[M]. 谢庆达,译.台北: 田园城市, 1997年.

[]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 华夏出版社, 2001年6月.

[] 段进,比尔·希列尔等. 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诺伯格·舒尔兹. 存在、空间与建筑 [M]. 尹培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 谭文勇,阎波.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02

[] 李明. 城市构图理论的探索[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3.

[] 郭红,莫鑫.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J]. 四川建筑, 2004, 05.

[] 孙颖,殷青.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创作, 2003, 08.

[]王丽伏,赵新璞. 作为场所的街道[J]. 辽宁建材, 2006, 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exuelw/1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