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师论文期刊推荐《液压与气动》杂志属技术性期刊,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办,1997年创刊。杂志1980年改为公开发行;1993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废铜丝为原料,利用铜自身的还原作用,通过形成低价铜化合物的歧化分解来制备微米铜粉,探讨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属于废铜再利用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微米,铜粉,歧化
一、引言
目前,关于超细颗粒(超微颗粒)的规定是根据所研究超细微粉的基本特性、制备、观察及应用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而规定的为lμm以下、1nm以上的微粉均可称为超细微粉。[1]
而迄今纳米铜粉的研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各种制备方法均存在着成本高、产率低、难以产业化的缺陷。铜超细粉体的实际应用基本是以微米铜粉为主体。微米铜粉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粉末冶金行业。其优良性能主要表现在粒径小、流动性强及优良的球状形貌等方面。[2]
二、原理综述
在锥形瓶中放入铜丝,加入浓氨水。通过加入氯化铵和冰乙酸控制pH值,用吹风机吹入空气,在35~45℃下反应至铜全部溶解。发生的反应为:
2Cu+O2+4NH3+4NH4+=2Cu(NH3)42++2H2O
Cu(NH3)42++Cu=2Cu(NH3)2+
将杂质过滤后,向上述溶液中再次鼓入空气约1h,温度维持在40℃,发生下列反应:8Cu(NH3)2++O2+2H2O=4Cu(NH3)42++4CuOH↓
将CuOH沉淀滤出,母液返回原系统循环使用。将CuOH沉淀转入另一锥形瓶,在搅拌中加入H2SO4溶液酸化,得到铜粉和CuSO4溶液,经过滤分离,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抽滤,干燥,得到铜粉,溶液结晶得到副产品CuSO4·5H2O。副产品CuSO4·5H2O循环利用。
三、实验仪器,药品和试剂
(1)实验仪器
1.磁力加热搅拌器
2.PHS-3C精密pH计
3.SHB-95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4.DHG-70电热鼓风干燥箱
5.台式天平
6.玻璃仪器:过滤漏斗,250ml锥形瓶,100ml量筒,100ml烧杯,0~100℃温度计,玻璃棒
(2)实验药品
铜丝,硫酸铜,氯化铵
(3)实验试剂
硫酸,冰乙酸,氨水,无水乙醇
四、实验过程
(1)溶解过程
将15g铜丝剪成1cm长的小段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26%的氨水和50ml蒸馏水。通过加入氯化铵和冰乙酸控制pH值。加入硫酸铜。将锥形瓶放在磁力搅拌装置上,放入搅拌子,加热搅拌,插入温度计,控制温度在35~45℃。吹入空气,反应至铜全部溶解,约3小时左右,发生的反应为:
2Cu+O2+4NH3+4NH4+=2Cu(NH3)42++2H2O
Cu(NH3)42++Cu=2Cu(NH3)2+
(2)析出CuOH过程
待铜丝全部溶解后,用漏斗将杂质过滤,将滤液转移至锥形瓶中,放入搅拌子,加热搅拌,鼓入空气约1h,温度维持在40℃,发生的反应为:
8Cu(NH3)2++O2+2H2O=4Cu(NH3)42++4CuOH↓
(3)歧化过程
将CuOH沉淀滤出,母液返回原系统循环使用。将CuOH沉淀转入另一锥形瓶,在搅拌中加入H2SO4溶液酸化,得到铜粉和CuSO4溶液,经过滤分离,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抽滤,干燥,得到銅粉;溶液结晶得到副产品CuSO4·5H2O。副产品CuSO4·5H2O循环利用。
(4)溶液的制备
1.工作液Cu(NH3)42+的制备
在0.5mol/LCuSO4溶液中加入CuCl2,使得CuCl2的浓度达到0.7mol/L.再加入NH4Cl(浓度为0.05mol/L),通入NH3,使NH3浓度为10~11mol/L,经反应生成浓度为1.2mol/L的Cu(NH3)42+,游离的NH3为5.2~6.2mol/L,根据K(NH3H2O)=1.8×10-5,可以算出溶液的pH值为11.27~11.35。
SO42-,Cl-的存在,可增加Cu(NH3)42+的浓度。NH4Cl浓度应在0.016~0.1mol/L,NH4Cl浓度太高,对以后沉淀CuOH不利,NH4Cl浓度太低,pH值太高,易于沉淀CuOH,但不利于下一步溶解铜的工作。
2.Cu(NH3)2+的制备
用工作液溶解铜:Cu(NH3)42++Cu=Cu(NH3)2+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5℃)=1628,反应很完全。但在反应中应控制Cu+/Cu2+=8~10,比值为10时,c(Cu(NH3)2+)=2mol/L,c(Cu(NH3)42+)=0.2mol/L。反应需时间约为4~5小时,温度在25~35℃之间。温度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是温度高,压力大,NH3易泄漏;因表压应不高于0.02Mpa,故温度高,压力大不安全。
3.CuOH的制备
向溶液中吹空气(O2),发生如下反应:
8Cu(NH3)2++O2+2H2O=4Cu(NH3)42++4CuOH
吹O2,不生成CuOH,只生成Cu(OH)2,这可以根据下列数据判断:
Ksp(CuOH)=10-14
Ksp(Cu(OH)2)=2.2×10-20
无论游离的NH3为浓度多大,沉淀的只能是CuOH,而不是Cu(OH)2。
吹O2前,为了减少NH3的挥发损失(防止NH3被N2带走),先采用真空泵将游离的NH3抽至另一装有工作液的反应器内。使本反应器游离NH3的浓度1.5mol/L以下,然后向溶液中吹空气,Cu(NH3)2+和O2的反应既完全又迅速,空气的利用率几乎是100%。
根据30℃,NH3的浓度1.5mol/L时,P(NH3)=17mmHg,可知生产每吨铜粉被N2带走挥发损失的NH3不超过30kg。
抽NH3的操作可以选择适当的水循环泵,使该项操作在1.5小时内完成。
向Cu(NH3)2+溶液中吹O2的操作可以选择罗茨鼓风机,在3小时内完成。
吹O2后,溶液的温度由上升15℃到约32℃。当溶液中无Cu(NH3)2+后,停止向溶液中吹空气,此时溶液中c(Cu(NH3)42+)=1.2mol/L。
4.Cu的制备
将Cu(NH3)42+溶液和CuOH沉淀通过真空吸滤器分离。Cu(NH3)42+溶液再吸收NH3后,返回去溶解铜。CuOH沉淀经过H2SO4酸化:
2CuOH+H2SO4=CuSO4+2H2O+Cu
得到产品Cu和副产品CuSO4,再经烘干装袋封存。
五、实验结论
(1)在氨-氯化铵的体系中,以氨为配合剂,使铜生成Cu(NH3)2+,进而转化为CuOH,通过CuOH的岐化反应制备微米级铜粉。
(2)氨的浓度及pH值的控制对生成Cu(NH3)2+有重要影响,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0℃,pH为11.2,NH4+的浓度为0.1mol·L-1,NH3的浓度为12.6mol·L-1,此时,Cu(NH3)2+浓度、CuOH收率有一最大值。
(3)在CuOH的岐化反应中,硫酸的浓度和酸化的时间影响产物的粒度,硫酸的浓度为20%,加酸流速为4ml/min时,产物平均粒度最小。
(4)采用本工艺方法可利用废铜(如铜包钢、塑包铜等)为原料,以降低成本。生产过程能耗低,污染较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田爱堂,刘维平,成钢.超细铜粉的制备进展.上海有色金属,2006,27(2):38~42
[2]柳凤钢,高铁男,龚德兴等.化学法制备微米铜粉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25(1):20~22